“要坚持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这是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表述。两会上,企业家代表向国际商报记者分享了“走出去”的历程,这其中有坎坷和经验,也有建设性的意见。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成为中国企业的宝贵财富。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企业家人大代表,分享他们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话经验:法律之外有玄机
作为成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代表,TCL集团绝对有“倚老”的资格。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东生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为那些准备试水国际化的企业提了个醒:要及时规避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
李东生说,TCL在并购欧洲的一家公司时曾遭遇重重困难。“欧洲涉及到业务重组的法律比较繁杂,如员工安置和债务问题,法律原理和架构也与我们熟悉的不一样”。
他建议,中国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地的法律规则,最好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但做到这一步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法律之外仍有令人头大的“玄机”。“按照相关并购法律规定,如果涉及人员解雇,中方企业要给员工相应的补偿。但法律之外的潜规则是,一旦你的并购会解雇10人以上的话,你就要先与对方的工会协商,而工会会向你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李东生说。
其中最令他难以接受的是,TCL要保留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员工,理由是他们是再就业的弱势群体。
“虽然这件事在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但企业还是要为这些问题跟工会协商。一旦问题的解决要花费很长时间,那么企业的经营状况就会受到影响。”他说。
李东生表示,企业只有不断努力总结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方能“柳暗花明”。据统计,去年TCL电视机的全球销量已超过夏普、东芝和松下,位于第三位。“如果企业没有‘走出去’,国际化还是很难达到的。”
谈困难:缺资源仍需努力
与李东生相比,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明是“走出去”的新手。2010年8月,旗下主导品牌EP雅莹进驻澳门,正式开始了品牌输出、开拓海外市场之路,平均单店收入已经超过内地店铺。随着女装生意越来越火,张化明想进一步将国际市场扩至香港、澳洲和迪拜。但就在考察迪拜市场的时候,他却吃了闭门羹。
“我们考察了迪拜两家高级购物中心,由于我们的品牌在国外知名度不高,所以这两家购物中心不想为我们单一的品牌提供店铺,更倾向于为多家中国品牌提供比较大的店铺面积。”张华明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张华明表示,由于单家企业的力量和掌握的资源有限,孤军奋战难度很大。他希望相关部门能为企业提供非常专业的“走出去”咨询,甚至项目对接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现在感觉一团雾水,不知道找谁。”张华明说。
提建议:盼支持走向国际
针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美的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袁利群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国家可以从外围进一步加大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从金融、科技、财税和人才方面全方位给予企业支持。
“比如企业目前还是受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在资金全球融通方面,不能根据海外经营的动态及时进行统筹调度。另外,国家应该提供更好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帮助企业境外融资、控制利率及资金安全性风险。”她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跨国重组、收购、兼并,袁利群建议国家减免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税费,应该在财政上支持企业建设自主品牌。在人才方面,袁利群建议,派出和引进人才的签证效率有提高的空间。
面对国外愈加频繁的技术壁垒,袁利群建议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同时也希望政府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对于这一点,李东生深有体会。“3G手机或者移动终端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国为此付出的专利费用已占到销售额的10%。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用专利壁垒阻挡其他企业竞争的行为无异于强盗。我建议国家应适当以中国市场作为谈判筹码迫使他们做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