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投资研究 > 正文
中国海外并购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 收藏
http://www.vitwo.cn   2013/4/26 17:58: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

  在金融危机阴影未散、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2012年中国企业在国内外的并购市愁动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活力,甚至在境外并购中奋勇搏击,业绩斐然。中国并购市场堪称是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一大亮点,并预示着未来岁月中这一亮点将继续光大。

  境外并购:全球并购市场低迷中逆势上扬

  尽管2012年全球并购市场持续低迷,按照汤姆森公司的统计,全球并购活动减少2.8%,交易规模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海外并购搞得却是风生水起,逆势上扬,对外并购总量增加了28%。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活动不仅极为活跃,而且频频出现上亿美元的交易,这是十多年前所无法比拟的。2012年1-11月,我国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25 .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因此,当回顾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为了获取能源、技术、品牌和市场,在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海外并购对中国企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逐年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1.能源:中国海外投资永恒的主题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能源资源类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国际关注。三大石油公司频繁出现在国际石油市场并购项目的大名单中,参与并购的资金数量也逐年放大。其实,无论是出于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和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还是从获取国际市场商业利益的角度,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进行资源寻求型海外直接投资。可以说,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投资海外能源将成为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变的一大主题。正因如此,作为一种常态,今后在这一领域中国的海外并购无论有多么的活跃、交易规模有多大,都将是不足为奇的事情。而最令我们关注的,则是中国能源企业如何突破海外投资面临的国际政治阻力。中海油成功地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我们希望不是特例。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一案中有三个亮点值得关注:一是151亿美元的收购额创造了中国海外投资交易规模的历史之最;二是该项交易最终消除了来自加拿大国内外的种种政治阻力,没有重蹈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失败的覆辙,化解了国内关注此案的人们的担心,并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又增添了一个可供借鉴的重要案例;三是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也成为加拿大近年来引进的最大一笔外国投资,反映出一些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的投资是可以摈弃政治偏见而秉持市场原则的。

  其实,除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一案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能源及电力领域的海外并购案,例如,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五矿资源有限公司收购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两地上市的A nvil矿业公司、中石化以24.4亿美元完成对戴文能源(D evonEn-ergyC orporation;简称D V N )在美国部分页岩资产的收购,以及国家电网先后与葡萄牙、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签署的投资协议,等等。应当注意到的是,中国企业在能源及电力领域的海外投资已经发生这样一种变化,即:它们从初期的以简单的获龋外资源为目的,开始向具有投资属性的大型跨国公司方向转变。寻求良好的投资收益率,同样是促使这些能源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因。例如,受国内电价管制等因素的影响,电力海外项目的净资产回报率往往远远高于国内投资。

  2 .制造业:海外投资最具潜力的领域

  如果说推动能源领域海外投资的主要动因之一是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那么,作为“世界生产车间”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就较为复杂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量的国内制造领域企业到国际市场并购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包括技术、品牌、服务及市场在内的全面升级的产业链的高端,最终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海尔、联想、三一重工、万向、中联重科等无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其他大量的中国制造企业则紧随其后。

  2012年初,三一重工宣布以3.24亿欧元(约4.2亿美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 eister)全部股权。相似的案例还包括这一年山东重工集团成功收购德国凯傲(K IO N )集团股份以及万向集团在美国的投资,等等。一般说来,制造业的收购交易规模,是无法与能源领域动辄上百亿美元相比的,但三一重工的这项并购足以反映出中国企业对德国优秀制造业的特别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此项并购,达到获得德国技术与品牌乃至企业管理与营销网络等多重目的。

  三一重工、山东重工、万向都是国内大型企业。其实,根据笔者调研,在世界经济低迷、欧债危机阴霾的影响下,很多欧洲制造企业面临困境,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业中小企业利用这一机遇前往那里寻找投资机会。

  3.金融业:伺机而动的领域

  简而言之,金融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非金融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需要获得银行业的金融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企业的实力增强,也迫切需要实施国际化经营,从而加大了自身在海外投资的需求。作为国际涉水程度尚不太深的中国金融企业,通过寻找合适的海外伙伴来搭建覆盖全球的经营网络,往往是它们国际化战略的首选方针。中信证券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战略,作为中国企业收购外国经纪公司的第一单,其以12.5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的过程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

  相比于能源和制造业,中国金融业的海外投资历史无疑要更短一些,更是处于初级阶段。按照汤姆森公司的统计,在2002-2011年的十年期间,中资银行总计完成了38项海外并购,金额达到201.6亿美元。并购数量和金额在2006 -2007年期间达到顶峰状态。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加上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步伐表现出明显的谨慎。但是,可以相信,伴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本土金融企业对外投资正在蓄势爆发,并将在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活动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和影响。

  4 .民营企业:突破投资政治障碍的主力军

  2012年中国海外并购还有一大关注热点,即美国对华为投资的阻挠。按照某些美国政客的说辞,具有政府背景的华为和中兴通讯,它们的投资将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其实,这种刁难与无理阻挠背后的实质,是美国对外国投资者奉行双重标准的政策。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国家对他国国营企业的投资,往往都会抱有某种怀疑态度,相对而言,它们更欢迎私人企业的投资。据统计,在2005-2012年间,如果国企能够更好地应对海外投资遇到的阻力,可能会使中国增加2000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

  应当说,中国也在积极应对这一局面,鼓励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越来越明确,相关的措施制定得越来越细致。

  2012年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极为活跃的一年。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一重工和万向集团外,大连万达集团也以蛇吞象的气势,出资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集团A MC娱乐控股公司100%的股权。这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海外文化领域并购交易,它也标志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正在从以能源、金融、制造业等传统领域为主向涵盖文化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而这种转变正是由万达集团这样的巨型民营企业带动的,它凸显了民营企业家们的胆识与气魄。

  目前,对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很难说哪个多哪个少。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整体实力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低。但仅就国外“政审”这道阻力而言,国有企业显然面临更大的障碍。为了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我们应当做的是,在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帮助它们降低投资风险,包括将国有企业具有的外交和信息资源优势同样赋予在民营企业身上。

  2013年海外并购的展望和政策建议

  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效应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必然趋势。2013年中国的境外并购无论是数量还是总交易规模都将继续维持增长势头,能源、制造业、金融服务等行业依然是并购的亮点领域,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

  我们在为中国海外并购取得的成绩而欢欣鼓舞之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级政府及本土企业对海外并购要切切保持应有的冷静态度,认真防范投资风险。基于近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实践,笔者建议:

  1 .各级政府不仅要鼓励,更要加强服务

  通过媒体报道和我们的实际调研,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并将此上升到地方经济重要发展战略的高度,其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可以说,“政府要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过时了,现在对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真正的加强服务。实际上,在税收、外汇管理、项目审批、投资保险以及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各级政府仍有许多迫切需要改革的空间。

  2 .组织力量长期不懈地及时总结海外并购的经验教训

  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海外投资历史颇为短暂,而且由于我们自身的特殊国情,很多国外的经验又往往不足为鉴,因此,中国企业自身的并购经验教训更是显得稀缺宝贵。要组织力量长期地、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包括鼓励相关企业提供商业机密以外的并购信息,这一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将这些宝贵的信息加以总结分析,哪怕是交易规模再小的并购案例分析,其研究成果供政府和企业共享,这对于改善国内政府服务、帮助企业海外投资规避风险,最终达到减少损失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均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3.学习中海油的一些成功经验

  在过去数年中,一方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论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迭创新高;另一方面,海外并购过程中失败的案例也在逐年增加,经济损失触目惊心。更何况,即使达成并购交易,以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等等,都可能使中方投资者折戟沉沙,损失惨重。在去年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案件中,我们注意到,相比于2005年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中海油在这次并购活动中显得更加的沉稳与老道。究其原因,一是其在2005年以后更加注重加强熟悉并购业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更加认真学习海外并购的法律、财务等各方面知识;三是在收购优尼科受挫后继续在北美地区积累并购经验,其在加拿大以21亿美元并购油砂生产商O PT I公司等行为,对其将尼克森最终揽于麾下无疑形成很大助益。

  进一步深入总结中海油上述经验这一做法本身,就是在为推动中国海外投资事业顺利发展做脚踏实地的服务。

  4.慎言并购成败

  对于企业并购成败标准,一直莫衷一是。这是因为并购动机多种多样,并购交易背后的企业行为很多又属商业机密,非外界所能得知。并购得与失,又往往并非是利润单一指标可以衡量的。因此可以说,并购成败企业自知,很多非外界可以简单断定。

  仍以中海油并购尼克森为例,在国内为中海油达成并购尼克森交易而高兴的同时,还应对其未来在并购后的企业整合、债务解决等诸多问题保持冷静观察。交易成功并不等于并购成功,即使要评价中海油此并购之最终所得所失,也是要假以时日的。

作者:张金杰  责任编辑:Nicholas Zhou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