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浦江轻工产品出口创新基地带来的启示
公司常务副总带上营销、设计总监,上海三问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一行4人今天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到纽约考察公司在海外第3个营销中心的选址。即将成立的美国营销中心不仅为“三问”一家公司服务,同时,也将是上海新浦江轻工产品出口创新基地21家外贸企业的海外“桥头堡”。
去年12月,“上海新浦江轻工产品出口创新基地”悄然成立。这个无形的“基地”汇聚了本市21家轻工类产品龙头企业,其中有做家纺的,有做工艺品的……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拥有自有品牌。基地成立之初的目标就很明确:推动传统外贸以OEM(代加工)为主向ODM(设计加工)和OBM(自主品牌加工)阶段延伸。
营销前置海外
“2003年公司成立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聚焦特色家纺、坚持原创设计、海外终极营销的理念。”三问公司董事长王耀民告诉记者,传统外贸企业都是通过采购代理再将产品销售给国外零售商,而“三问”的策略是跳过代理商直接与海外零售商做生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利润空间,二是信息沟通畅快。为此,“三问”与全球知名零售商大力发展伙伴关系,至今已建成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直接零售商客户超过200家。
3年前,“三问”首次迈出了到海外设立营销中心的脚步;1年之后,“三问”英国营销中心宣告成立。“我们在海外的营销中心兼具设计、仓储等各种功能,可以直接与当地零售商沟通,提供专案设计。”王耀民介绍说。“我们的营销中心完全可以向兄弟企业开放。”王耀民表示,“新浦江”基地的21家企业各有所长,“三问”的海外营销网络可以助大家一起抱团“出海”。在市商务委的积极推动下,21家企业一拍即合,由“三问”牵头搭建“新浦江”的海外营销公共平台。目前,美国、德国、巴西营销中心正在筹建之中。
设计融贯东西
在浦东瑞祥路玛戈隆特骨瓷文化产业园区,造型设计师姜师傅正在为一只炖盅开型。眼下正是冬季进补时节,骨瓷炖盅颇受市场欢迎。但第一代炖盅由于设计不到位导致蒸汽回流,参汁会越来越多;姜师傅设计的第二代炖盅,则让蒸汽外溢,最大程度保持人参、虫草等滋补品的自然精华。
“瓷器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这个行业只有创新转型才能生存,”玛戈隆特骨瓷(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春阳介绍说,公司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战略,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在长达5年多的寂寞和忍耐中,玛戈隆特持续为品牌注入独创设计和产品更新。产业园内陈列着公司3年来设计开发的产品3000多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玛戈隆特趁机从欧洲大牌奢侈品公司招募了6名优秀设计师,并在巴黎建立了造型与装饰设计工作室;在南苏州河路,玛戈隆特筹建了自己的创意总部,汇聚了10多位顶尖的平面设计人才;在浦东1.3万平方米的产业园,玛戈隆特建立了自己的造型设计中心、展示中心和打样中心……2010年,玛戈隆特终于迎来寂寞之后的辉煌,由其设计制作的“青花宴·印象世博”花瓶作为官方国礼馈赠上海世博会246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81名知名设计师受邀为玛戈隆特设计创作。
平台互通有无
金融危机后欧美贸易保护壁垒加剧,传统的外贸模式日渐式微,加上原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国内外贸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外贸企业如何避免转型之痛?上海新浦江轻工产品出口创新基地给出了正面的回答。
去年,商务部下发关于开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的函,希望经过5至10年培育,在全国形成一批出口带动效应强、产业优势明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作用突出的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对此,上海在创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中,打破地域上的局限,而在模式上创新。去年12月,上海新浦江轻工产品出口创新基地应运而生,首批21个成员企业个个储备了自有品牌。经过近1年的运行,“新浦江”基地在不断探索中正筹建7个公共平台。这些平台都由1至2家企业牵头搭建,把原先一家企业的特长升级成为基地内所有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这是一条微笑曲线,”市商务委外贸发展处副处长罗志松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曲线的底部是加工制造,曲线的一端是品牌营销,另一端则是研发设计。外贸转型就好比微笑曲线,越往两端走,“微笑”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