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中国对外投资增长强劲,772.2亿美元的数字也创了历史新高。
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背后需要银行提供更多的境外融资服务。依托当地成熟的网络,外资行更有优势为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跨境金融服务。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跨境贷款需求也持续攀升。
一些外资银行一方面深耕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敏锐地意识到中资企业进军海外的需求日益旺盛,已经开始主动对接这些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外资银行的资源优势不仅体现在网点覆盖上,还包含对当地政治、文化、法规的熟悉程度,甚至还有非金融服务的支持。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成立当地公司,不仅需要融资支持,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提供咨询帮助。
内地企业在港面临成本控制和企管文化挑战
中国企业“走出去”,第一站首选香港。除了成立窗口公司类的特殊目的公司,享受香港投融资活跃、经贸便利、国际经验丰富等优势,也有不少中国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入香港市场,让香港成为企业国际化扩张战略的战场。而在这一过程中,内地企业在港面临着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文化差异等挑战。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最近访问了200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其调查发现,计划未来增设海外分支机构的受访企业比例高达47%,看好港澳台地区业务的企业也呈增长趋势,预计未来三到五年该地区业务占总收入10%以上的企业将从目前的29%增至43%。
该调查显示,40%的受访企业表示海外分支机构已全部盈利,53%则实现部分盈利,而海外业务尚未扭亏的受访企业仅占7%。当地市场激烈的竞争、较高的人力和运输成本以及低品牌知名度是企业亏损的前三大原因。
港澳台:企业全球化第一步
上述调查发现,亚洲地区仍是大多数企业“走出去”的首选,有85%的企业在亚洲设立了分支机构。方便国际贸易始终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动机,而作为贸易中心,港澳台地区就毫无悬念地成为中企全球化的第一步:有71%的企业选择投资港澳台,远远超过排名其次的美国(22%)、新加坡(18%)和印尼(12%)。较低的贸易壁垒和优惠的投资政策都成为港澳台地区吸引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
对于拓展其他市场的企业来说,它们更着重拓展市场,因此当地市场的发展潜力就成了这些企业首要考虑的因素。除此以外,欧美国家先进技术及研发能力,以及南美、非洲丰富的原材料和资源与较低的劳动力和生产运输成本也是吸引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的重要原因。
2009年底,中国最大的电器零售企业苏宁以2.15亿港元收购香港镭射电器,正式进军香港。2011年中,苏宁再将日本BEST电器在港三家门店收入旗下。
苏宁云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香港苏宁电器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龚震宇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香港零售市场高度成熟发达,其厂商合作模式和终端销售方式,充分体现了专业分工、社会协作的特点,是苏宁营销变革的趋势。
尽管谈不上一帆风顺,苏宁香港的店面数量和销售规模,从过去的第三位提升到第二位,牢牢站稳了香港市场。 龚震宇坦言,苏宁在香港过去几年的发展遇到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是香港店铺租金高昂,二是用工成本高昂和两地巨大的文化差异。
为了在香港快速发展,苏宁需要引进大量的成熟型专业型前线销售人员。然而其主要竞争对手经过二三十年的长期积累,人员已相对稳定、薪酬福利制度也较为完善,苏宁必须投入更多成本才能吸引到适合的人才。
同时,由于香港特区政府对于当地人员就业措施保证完善,通过直接从内地引进成熟型前线人才的方法也较难实现。这一两难局面令其唯有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对发展中的苏宁香港形成了很大压力。而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上,龚震宇称首要困难是克服两地巨大的文化差异。
理解企业管理文化差异
受访企业也对在海外发展时遇到的市场阻力和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大的担忧来自“当地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48%),其次是“当地经济放缓,需求缩量”(46%)和“当地同类产品竞争激烈”(42%)等。
对于企业管理的文化差异,本身是香港人的华大基因香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执行总监王立志也有体会。“管治文化上有一些概念的差异,香港完全是以市场带动,内地有时候是以行政主导。”他告诉本报记者,第一步是要形成信任。
尽管创新科技是香港特区政府扶持产业,王立志坦言,香港长期奉行“小政府、大市场”的做法,政府对产业扶持力度远远小于内地,香港由市场带动的文化差异也曾令总部费解。
“在内地由于有很多优惠政策,高科技企业有空间可以走得快一些,而香港并没有这个空间。”他举例说,比如一些系统性研究工作,在香港就难以推动,但在内地就能通过和政府的合作产生较大影响。
熟悉市场文化对华大基因长远发展来说是必经之路。据王立志透露,华大基因海外投资之初,新加坡政府曾开出投资一半资金、十年不用偿还的优惠条件吸引,“为什么要去新加坡呢?”他反问道,香港有优越的资金流、快速安全的网络、畅通便捷的物流货流通关、成熟法律体系的支持,“十几分钟我们就能到深圳”,和母公司的沟通也更为有效畅顺。
内地企业走出去既面临成本控制也胸怀收购拓展大计,汇丰中国工商金融服务总经理何舜华认为,随着企业走出去的加快,未来几年对跨境并购咨询、离岸市场贷款和债券发行以及现金管理等金融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
实际上,内地所有汇丰中国分行的客户只要有海外融资投资并购意愿,都可以通过其“中国企业海外服务部”(China Desk) 实现业务无缝对接,包括顾问服务、双边贷款、银团贷款、长期限债券、上市公司股本融资、贸易进出口业务等方面。同时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属性,也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金融机构助力内地企业到港融资和海外并购
作为一个法制健全、市场自由、金融发达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受惠于内港两地日益密切的关系,香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投资融资贸易平台,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第一站”。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之下,以中信公司为代表的有政府背景的资本进入香港市场,曾引发红色资本收购风波。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类似企业进入香港成立公司,并称之为“窗口公司”,它们的设立和存在让长期受到禁锢和封闭的内资企业品尝到了市场经济和金融贸易的滋味。
1993年7月,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获准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至今已近二十年。目前,已经有超过160家国企在香港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总集资额达十数万亿港元。实际,中国企业通过香港市场各种方式所募集的资金体量大到根本无法统计,每一秒数据都在更新。
香港作为跨境融资平台的优势十分明显,汇丰香港中国企业海外服务部负责人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整个市场的资金量十分充沛,加上港币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资金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融资成本普遍较低。而内地市场的银行利率市场化仍未完全开放,即便对于有政府背景的央企来说,内地的融资成本仍然高于6%。
一般来说, 鉴于香港较低的融资成本,中资企业通常会选择在香港成立一家平台公司,进而采取债券或贷款融资,以满足其海外贸易需求。
中资企业通过香港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情况十分踊跃。一些企业刚开始设立此类控股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贸易需求,渐渐发展成为了海外投资需求,甚至是海外并购需求。我们看到一些内地的企业想去收购欧美资产,往往会在香港设立控股公司,这将有助于进行海外投资或并购融资结构的安排,汇丰香港中国企业海外服务部负责人补充道。
不论是央企还是民企,过去五年的海外拓展均十分积极。比如2009年底,中国最大的电器零售企业苏宁以2.15亿港元收购香港镭射电器,正式进军香港。2012年中粮集团旗下中粮香港以3.62亿港元收购侨福企业,招商地产以1.99亿港元收购东力实业70.18%股权。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融资和并购要求,汇丰在香港成立了“中国企业海外服务部”(China Desk)以专门服务于中资背景的企业,借助这一平台,汇丰从集团层面帮助企业,在尽职调查、授信安排等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内港服务的无缝对接。
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作为首批允许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汇丰银行,已经推出一系列锁定利率产品帮助企业规避因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必要损失。在未来,人民币境外直投业务将逐步放宽限制,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专访香港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邓仲敏:我们吸引的是配合政府政策的企业
香港有多少家内地企业,这是个连香港特区政府都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无可置疑的是,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香港都是内地第一境外投资地。
按照香港投资推广署和统计署的统计,截至去年内地母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公司共850家,占境外包括内地的母公司在港设立公司总数7250家的11.7%。这一数据显然是谨慎的,有政府人员透露,还有数据显示是3000家内地企业,而即便如此也只是管中窥豹。
作为资金自由港和传统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凭地利和政策之优,吸引着大量的内地企业和资金。内地资金进入香港的规模巨大到难以量化,香港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邓仲敏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按照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仅仅2011年内地直接投资流入香港的数额便高达3181亿港元。
面对如此天然优势,香港特区政府并未懈怠,2000年成立香港投资推广署专责为香港促进外来直接投资。邓仲敏向记者表示,该署提供一系列完全免费的服务,主要吸引的是配合特区政府政策的企业。
第一财经日报:内地企业在香港注册的情况或者投资规模,近几年来有没有一些变化?
邓仲敏:内地企业到香港进入了不同的领域,涵盖金融、贸易、物流、工业运输和旅游款待、消费品、创新科技、商业专业服务等多元化行业。我有一个数字,就是商务部批准的到香港来的企业,2004年是163家,2011年是1083家,2012年是1900多家。可以看到这九年的增幅相当大,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已经有相当的准备和能力扩展到境外市场,也反映出国家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实施力度。
日报:大家都知道内地企业大量进入金融和贸易这两个香港支柱行业,原因和优势都很明显。对于其他一些行业,香港有什么特别吸引之处?
邓仲敏:内地投资者对于到香港投资的目的非常清晰。一是开拓市场,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场地位到香港来融资;第二是以香港作为一个投资的基地,把资金运到香港再进行海外投资;第三是把香港作为一个全球采购中心或者作为贸易中心基地;第四是以消费品为主的品牌打造。
香港对不同行业的吸引力各有不同,总的来说企业可以利用香港作为平台去建立国际网络,而且香港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管理人才,把亚太区的总部设在香港就比较合适。企业可以跟不同的外资企业接触洽谈进行业务合作,既能高效利用香港庞大的国际网络去发展业务,也能更好提升企业管理和客户管理的能力。当然还有香港本身的简单税制优势,利得税是16.5%,个人所得税是15%,而且香港不进行全球征税,只对来自香港的利润征税,这相比于内地和其他临近国家的税制是具有相当优势的。
日报:内地企业在香港发展面对的挑战有哪些?
邓仲敏:我想比较常见的挑战就是成本方面的控制能力比较强,主要是租金和人力成本两方面。我们会建议一些非金融类的企业,不需要在港岛区价格高昂的甲级商厦设立办公室,比如说在东九龙就有比较好但租金相对便宜的商业大厦,很多贸易以及全球采购的企业都在那里。
当然企业选择香港时也会做详细调研了解香港的成本,我了解到投资者也不单纯看成本,还要看当地环境给他们的业务带来多大发展机遇,将来成本是否可以与未来的盈利和发展机遇抵消。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初到香港营业时不太熟悉一些国际商业惯例,对于一些法律上的问题需要比较小心理解,需要有关专业人员从旁协助。
日报:内地企业进入香港之前,无疑应做好市场调研,比如说香港哪些产业已经趋于饱和,哪些是政府正积极拓展的,那么香港现在对哪些行业的内地企业到香港发展特别欢迎和支持呢?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邓仲敏:我们去吸引的企业一定是配合政府政策,投资推广署的工作也是完全配合政府政策去协助相关产业的企业。我们设有8个行业小组,分别是金融服务、商业及专业服务、运输及工业、旅游及酒店、创意产业、创新科技、消费产品和信息科技及通讯。我们的强项在于刚才提到的优势产业,还有云集全球各级的专业人才,以及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是便利营商、一视同仁,我们不会对某一个企业某一个行业有特别的支援,不会有税务优惠或者特别便宜地批准用地。但是对于某些像创新科技的行业,我们有一个创新科技基金,符合资格的企业便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大概是100万或者200万港元的创新科技资金。为协助他们发展业务,政府也设计了科技园,科技园现在已经差不多第三期都完成了,提供了办公楼、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并连接大学,让有关的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在香港发展业务、和业界有更好的接触。对于创意产业,香港也有一个智优基金;对于中小型企业,香港有中小企业的担保计划,由政府提供担保让中小企业容易向银行借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