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企业是全球贸易中的“牛羚”。就像牛羚总是要迁徙到草最肥美的地方一样,制鞋企业总是会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
因此,当中国领先鞋具出口商之一华坚集团(Huajian)去年创立其首个海外业务时,它走的可谓是一条寻常路。只是该公司把目的地选在了埃塞俄比亚,这有点令人意外。
华坚副总裁、负责该公司埃塞俄比亚工厂的海宇(Helen Hai)表示,人民币逐渐升值以及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挤压利润率,迫使很多中国制鞋企业考虑采取类似的举措。不过,它们多数是在距离本土较近的亚洲国家设厂。
“30年前,中国人还不懂得如何为国际市场制造鞋子。”海宇表示,“来大陆设厂的是台湾人和香港人,因为30年前大陆的制鞋成本比台湾低20%。”
华坚为Tommy Hilfiger、Guess、Naturaliser、Clarks和其他西方品牌制造女鞋,在中国大陆拥有2.5万名员工,是首批在非洲设立大规模生产业务的中国制造商之一。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该公司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区的工厂已聘用了1750名员工。如今,华坚正计划向注塑鞋领域大举扩张。
当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2012年去世)在2011年末把该国情况介绍给中国制造商时,海宇表示,从成本计算的角度来讲,做出这个决定相对容易,若从文化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她表示:“从当地的情况来看,劳动力非常具有竞争力;电力成本竟然只有中国的一半。就制鞋业务而言,埃塞俄比亚还有一个优势:这里的绵羊皮和山羊皮供应量巨大。”
然而,最大的激励因素是埃塞俄比亚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享受优惠关税。
尽管如此,华坚在非洲的远大抱负仍可谓是不寻常之路。如今,非洲官员日益担心的是,随着中国在非洲发挥的作用日趋增强,大量廉价进口产品涌入非洲,造成该地区的去工业化。
去年,中非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是2000年的20倍(那一年中国政府承诺要出台政策加速中非合作)。但在中非关系蓬勃发展之际,非洲的制造业却在相对衰落。
在海宇眼中,埃塞俄比亚现已走上的工业化道路与30年前中国自己所走的道路类似。当年,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海宇与父亲第一次来到北京。当两人想入住一家酒店时,却发现住不起。海宇说:“离开酒店的那一刻我在想,有一个世界是不属于我的;不过,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海宇依靠奖学金在英国完成了学业,成长为一名科班出身的精算师,并成为苏黎世保险集团的员工,而后又加入了制造业。
她相信,已拥有本土制鞋行业的埃塞俄比亚可能会成为一个全球鞋业中心,为非洲、欧洲和美国市场供应产品。
她表示:“当你有数千家鞋厂时,你就会有数千家供应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商。到那时,你就形成了规模经济,就会看到成本下滑。”
海宇说,目前而言,一些最大的经营障碍是物流、运输成本高企以及需要进口很多原材料。
她补充称,来非洲的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受到不利因素制约,她提到了语言和其他文化障碍。她表示,从另一方面讲,这些企业的一大优势是有意愿进军未知领域。
海宇说:“中国和欧洲的企业家存在一大差异。欧洲企业家看到老虎,会先研究它的特点,然后找出制服它的方法。他们会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进行各种可行性研究。
“中国企业家……看到老虎,会先跳到虎背上,然后想‘好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正是这种心态帮助中国在过去20年实现了如此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