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导报记者从泉州总商会了解到,在用工成本高涨、欧美贸易壁垒日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泉州制造企业正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布料、鞋业、石材、食品、箱包等行业,越来越多将制造环节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有关专家提醒,泉州应预防产业“空心化”的后果。
现状:多家民企抢滩东南亚
据介绍,今年5月中旬,格林、福诚、金豪雀、著龙等30多家泉州知名品牌民企的负责人一行人组团,从泉州出发,浩浩荡荡地开启了在柬埔寨、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考察之旅。如此大规模地集体赴东南亚考察投资,在泉州民企发展历史上并不多见。这一现象,也成为今年泉州民企界投资的一个新动向。
据牵头此次考察的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格林集团董事长赵建河介绍,在东南亚考察期间,他们从行业特点、工厂设施、企业管理、投资环境等各方面对多个国家进行了考察,还深入到了一些之前进入东南亚设厂的泉州企业进行参观,大家对在东南亚建厂富有浓厚的兴趣。
赵建河副会长说:“在柬埔寨参观完服装厂,有个企业家决定不再走接下来的行程,直接拉住当地工业园区的负责人咨询建厂情况。在孟加拉期间,30多家企业中,有10家当场表态,希望在孟加拉设立工厂。目前,已有国辉、宝峰、和诚、峰亿、浔兴等20多家泉州民营品牌企业与龙头企业进入东南亚多国开办工厂。”
探源:廉价劳动力的诱惑
“东南亚一带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和廉价,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浔兴拉链公司副总裁林晓辉说。泉州的劳动力价格逐年攀升,每年递增的人工工资,对于拉链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最大的负担,成为无法消化的成本
已在柬埔寨开设服装厂的峰亿集团董事长潘胜泉告诉导报记者,柬埔寨当地的工人以年轻人为主,普遍月工资在200美金以内,工人们自己解决食宿。而在紧临的孟加拉,工人工资甚至只有几十美金。尽管当地工人不太熟练,但如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泉州制造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潘胜泉看来,现在泉州工厂的工人,以“二代农民工”为主,这些年轻人,对生产线上的工作普遍缺乏兴趣,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相比之下,东南亚一带的工人,不仅工资不高,而且对管理的服从性更高。
忧虑:“泉州制造”优势逐渐褪去
面对泉州民企这股投资东南亚的热潮,泉州总商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说,尽管产业转移是企业顺应国际化和市场化潮流的应有之举,但由于东南亚一带工人工资的比较优势明显,一旦这股热潮继续扩大延续,可以预料,将会有更多的泉州企业将产能外迁到东南亚,这对泉州本土的财税、就业和投资环境等,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最后容易形成产业“空心化”的结果。
这位负责人建议,在劳动力供应短缺,企业出现大面积招工难的时候,也是到了需要提高科技水平以促进增长的时候。泉州市政府应该利用“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加大对企业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升级设备,通过自动化大规模减少用工需求。惟其如此,才能将众多泉州制造企业的产能留下,防止“泉州优势”逐渐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