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欧洲市场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企业在走进欧洲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促使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正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企业走进欧洲”论坛上,与会各方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发展出谋划策。很多中国企业家认为,转型升级是站稳脚跟的必由之路。
参加本次论坛的英利绿色公司销售国际副总经理杨明,在谈及进入欧洲市场多年的经验体会时颇有感慨。“ 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字,诚信、尊重、信任。”
英利绿色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开发的企业,目前在欧洲瑞士、德国、法国等国家均设有分公司。然而,这家知名的太阳能企业却因欧盟发起的“双反”调查而受到严重打击。杨明透露,今年这家公司对欧洲市场的出货量大幅下降。“对我们的影响是有的,我们队海外市场出货量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去年欧盟在我们出货量60%左右,今年预计到40%左右。”
尽管欧盟保持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技术引进来源方的地位,但是中国企业在走进欧洲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欧洲在很多领域设置了技术壁垒,经常会滥用反垄断的调查,在签证等方面也非常苛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热情和项目运行。不过,也正因为此,中国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杨明说,“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欧盟‘双反’及其他因素对我们企业产生倒逼机制。第一点就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过去单一的光伏组件制造商,转变成综合能源提供商,把产业链更加延伸,向下游发展。第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也秉承不断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来巩固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杨明还表示,企业应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拉动内需,以应对海外市场可能存在的贸易壁垒。
实际上,在走进欧洲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遇到了无法适应欧洲法律法规及当地习惯等问题,这也提醒中国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理念上的革新。上海建工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在波兰、匈牙利等地均有投资。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童继生谈及自身经验时说,中国企业要学习如何应用当地的技术,学会如何跟欧洲人、欧洲政府打交道。“中国人要进欧洲,中国企业要进欧洲,必须人进去,要去研究怎么样学习应用当地的技术跟当地人进行合作。熟悉当地的产品,熟悉当地的管理、熟悉当地的市场。知道当地的老百姓在想什么,知道当地的政府在想什么。否则人在欧洲,心在中国,是进不了欧洲的。”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马社表示,中国企业在欧洲还需加强对投资环境的理解,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成功的对欧洲的投资是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理解和认识、适应和融合的结果。境外融合是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还需要中国的企业不断的学习、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