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投资研究 > 正文
中国房企海外投资“遇险”记 -- 收藏
http://www.vitwo.cn   2014/3/27 10:59:40  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

   编者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并购,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市场可谓异军突起。近两年来,尤以房地产企业最为活跃。在不断涌动的海外投资热潮中,如何规避风险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海外经营最大的风险是规则的风险。经营风险处理不当终将会以法律风险的形式体现。因此,小到社交礼仪,大到政治环境,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你不去赚,这部分钱就被外国人赚走了。”这是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对开拓海外市场的直接感言。

   2014年3月初,上海龙头房企绿地集团宣布了其在马来西亚的最新海外投资计划,两个项目斥资近200亿元的庞大规模引起不少媒体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已经有多家房企公布海外项目,涉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总投资额达到近900亿元。

   其实,2011年至今,由于国内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房地产开发成本不断加大;再加上中国国内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频繁出台,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始加大力度布局海外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一轮海外投资潮。

   仲量联行研究部的研究表明,2013年,中国在海外商业房地产市场的全球投资额持续大幅增长,增长幅度高达124%,总投资额达到76亿美元。

   而对于当前中国房企一拥而上的“出海”热潮,如何规避风险则成为首要问题。

   “海外经营最大的风险是规则的风险。经营风险处理不当终将会以法律风险的形式体现。”中国建筑(2.93, -0.04, -1.35%)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法律事务部助理总经理周清华表示,小到社交礼仪,大到政治环境,都是在海外需要考虑的因素。

   作为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建筑企业,中建在海外经营中曾经吃过苦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并且中国公司不了解当地法律,遇到过不少的挫折。”中建副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部总经理秦玉秀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值得庆幸的是,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交了学费,现在中建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制度和做法来规避这些风险。”秦玉秀表示。

   政治环境要重视

   近年来,随着我国针对房地产业的多次宏观调控,而且政策措施不断密集和愈发深入,“结构性调整”与“转型”成为每一个传统住宅地产房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中,“走出国门、投资海外”的想法正成为越来越多房企的考虑,近两年来,这一趋势逐渐显现出来。

   根据中国海外投资联合会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万达、绿地、碧桂园、中国铁建(4.13, 0.00, 0.00%)、中国建筑及万通等10余家内地大型房企,已经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明确的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达上百亿美元,且这个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虽然海外市场具有一些国内市场不具备的优势,但同时也充满挑战与风险。

   中国房地产专业学者黄峻指出,海外市场看似非常庞大,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可以投资的国家不多,具体的城市与地区就更少,这由中国与准备投资的国家的国际关系所决定,而这些关系往往不是恒定的,变化的风险无法预计与控制。同时这些国家、地区本身的时局与经济环境变化更是房企不得不考虑的风险。

   “政治风险有的时候觉得挺远,实际上我们经常在海外做的公司感觉还是比较深刻的。”秦玉秀介绍,走出国门较早的中建曾经遇到过两次比较大的政治风险。

   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作为中建总公司驻外主要项目所在地,工程停了,人员撤了,公司所有项目资料留在了当地,工程款自然也无法收回。

   秦玉秀当时进入中建总公司的索赔小组。索赔小组在伊拉克工作了半年(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住在原中建驻伊经理部楼内。联合国[微博]对伊实行制裁,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小组回国后又将这些资料整理了4个月。1993年7月之前,十几大皮箱经整理、核实,由阿拉伯语译成英语的文件按时提交给联合国。

   2001年,联合国赔偿委员会的审查听证进入实质性阶段。开展索赔工作十年后的2002年,中建总公司获得3078万美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的赔偿。

   另一次是前两年利比亚的内战,中建也遭受了非常大的政治风险影响。

   “当时中国有3万多人从利比亚撤退,我们中建在3万多人里占了1/3,有1万多人。”秦玉秀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气候礼仪也是掣肘

   周清华在阿尔及利亚工作了5年,有一次和合作伙伴见面,对方满脸大胡子,见面时对方热情地和他贴脸打招呼,尽管不习惯,“但是这就是他们的礼仪,一定要尊重。”周清华说。

   除了最基本的礼仪,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等因素都是在进军海外市场时要提前摸清的,以免影响了工作进程。

   周清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2009年在阿尔及利亚,由于宗教信仰问题导致中国商人和当地人的一场冲突。最后调查原因发现,是因为当地人不能忍受中国人在当地喝酒后大喊、女人穿超短裙出门,这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当地人,无异于对他们的侮辱。

   “和当地人合作时,这些细节都要注意到。”周清华说。同时,环境、气候、用工、税收,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万科集团首席律师颜雪明注意到环境因素这一点。他介绍,在国外,关于环境保护的红线不能碰,在国内很多企业很少考虑到环保的因素,可是在国外如果不考虑,不管是群众组织还是政府,都会出来抗议。

   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很重要。秦玉秀说:“比如在我国东北施工,因为了解本国的气候特征,会在做预算的时候把两个月的停工期考虑进去。”

   可是刚刚走出国门的时候,不会考虑到这一点,在非洲施工时,因为是热带雨林气候,雨季的时候根本干不了活儿,工期一下就延误了。

   颜雪明认为,除了上述风险之外,还有一个较大的风险就是劳动用工的风险。

   这一点,秦玉秀也颇有同感。秦玉秀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建用的多是国内工人,可近年来国内工人的成本加大。

   成本差异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国外工人,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国外工人维权意识高。“以前动不动就到法院把我们告了,而且工人一告一个赢。”周清华说。

   “以前用工,如果工人出现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项目组往往不注意收集证据就开除工人,这其实在程序上是不合法的,当地工人的维权意识很强,工会组织的作用也很强大,所以那时候经常输官司。”周清华说。

   “从到国外的第一天开始,就要熟悉国外的各种规则,甚至包括握手的力度,因为任何一项规则的风险最后都可能会以法律的风险呈现出来。”周清华表示。

   组建律师团队很重要

   海外市场在意味着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不同国家的拿地程序不同,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开发出符合市场定位的产品都是颇费思量的事情。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差错,就可能给项目造成损失。”业内人士称。

   秦玉秀介绍:“像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在美国投资房地产,由于不懂美国法律,买了一些权属不清的土地,比如沼泽地。此后用了很长的时间通过诉讼对这些土地进行确权。在那个年代有很多的教训。”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在投资海外过程中,目前中国房企大多是战略上的考虑,投资规模并不大,而且大多选择了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在陌生的法律、文化、背景下,这种低风险合作无疑被视作是最为保险与理想的布局模式。

   万科集团首席律师颜雪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万科集团多是采取间接投资合作,合作方投资入股,这样可以降低法律风险。他介绍,处理当地法律问题,由于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和中国不同,万科集团也是选择由当地律师进行处理。

   深知不熟悉当地法律的困难,周清华讲了一个例子。

   由于不清楚当地的执达员制度,中建就曾经吃了亏。

   当时执达员派人来送信,可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送的信都没有收,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发现账户的资金被冻结,到法院一问,法院说某年某月某日,我们的执达员曾经送信,你们没有收,最后缺席审判,法院执行。

   吃一堑,长一智。周清华说,掌握规则之后便能充分运用规则。中建有一次利用执达员进行催告、证据保全并在诉前冻结业主账户,快速、及时为公司收回3000多万人民币的拖欠工程款。

   “知法方能守法、用法。”周清华说。同时,如果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律师团队,只在当地找一个法律总顾问的话,很容易形成专业垄断。

   周清华就曾遭遇这样的法律顾问,见一面需要提前3天预约,到时间往往迟到,这次的经历更促使了周清华决心自己挖掘优质律师。

   为了挑选出一个优秀的律师团队,周清华采取了合作伙伴推荐、报刊杂志推介等多种方式,其中一个比较“土”的方法,是到法庭上去挑律师。

   法院开庭,周清华就在庭下看,看到哪个律师不错,下来递上一张名片,约时间再深聊。就这样,周清华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打造出了覆盖公司经营领域和区域的6人律师团队。

   “国际工程承包的项目投标、管理、建设等是一个系统的法律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要靠法律合同来界定与保障。”周清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作者:高原  责任编辑:Nicholas Zhou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