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投资研究 > 正文
中国海外并购浪潮泡沫并不大 -- 收藏
http://www.vitwo.cn   2016/11/1 16:13:21  来源:和讯网  点击:

       历史似乎总是在不断重复中演进。30年前倍受关注,被冠以“购买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企业收购浪潮,如今类似的收购浪潮被媒体以“买下德国”的名义提出,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不过,故事的主角换成了中国。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收购方对被收购方的心理冲击,而是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会不会重蹈当年的覆辙。

  历史似乎正在中国重复。2015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仅仅是因为当年海外直接投资达到1156亿美元,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更是因为伴随着国内楼市的火爆,国人海外购房的热潮以类似当年日本的方式被显现出来。同时因为收购不断出现一些标志性的并购交易,如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工业4.0龙头公司KUKA、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等,并以“买下德国”的标题为大家再次关注。中国从美国到欧洲遍买发达国家的企业与房产,自然而然与当年日本的行为具备天然的相似性,也仿佛看到了新的悲剧正在上演。

  从简单角度去观察两轮并购大潮,显然只看到“同”而没有看到背后的“异”。如果我们去比较中日两国并购浪潮出现的经济背景还是能够观察到明显差异。

  从产业角度看,最大的相同是中日两国均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日本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日本的传统资本密集型制造产业面临升级压力,即使是高端制造业由于市场和成本已经达到增长极限。日本的产业结构需要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升级。而中国则是传统制造业市场与成本压力使得增长达到了极限。这种产业状况使得产业资本在国内和产业内开始失去增长动力,当这种产业增长极限瓶颈和资本高度集中成为全球化动力时,便将投资兴趣转向海外去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从宏观的角度看,中日两国面临要实现经济由出口导向和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的转型。但是,在相同的表象下,其实有着更多的不同。非常明显的是,两国的产业升级是在两种不同产业层次上的。从产业基础看,80年代,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整体产业比肩美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制造”已经成为高质量的象征,美国制造业在竞争中甚至处于下风。而中国与美国、日欧目前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美国已转向信息技术和金融业为主的经济,中国仍是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在制造业,除了在少数领域外,中国目前在绝大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代际技术差距,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装备依然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标杆,这也导致制造业领域对日本而言缺乏有吸引力的收购标的,中国的海外并购还有大量的技术型企业可供收购。

  从宏观经济背景上看,尽管中日均出现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积累了巨大的资本,而由于产能过剩,投资机会减少,导致资本过剩。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但两国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波动采取了不同政策。由于日元升值出口受挫,为了刺激内需,应对汇率升值带来的出口下降,日本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日本投资者的大量过剩资本流向非生产领域和海外市场,产生并购浪潮,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开始飞涨,日经225指数和房地产价格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造就了全球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泡沫之一,1989年,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股票市值高点超过了全世界股票市场总值的一半。

  国内资产价格的暴涨一方面刺激了海外投机性资产的投资,也因为财富效应,使得投资者高估了自身财务实力,出现了热衷于购买有巨大影响力的资产、投机性、奢侈性资产如地产、高尔夫球场、艺术品等等。许多购买行为,并不是像索尼这样基于产业并购规律,表面上看好像美国人都在惊呼“日本买下了美国”,事实上日本并没有买到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资产,只是用高价买下了被高估的资产。在国内资产泡沫过程中,国内资产价格上涨与海外资产并购两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自我循环的泡沫化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人购买的其实是一大堆“泡沫”,因此,在泡沫破灭后,都损失惨重。可以说,资产价格的泡沫也是推动日本并购浪潮转向非实体资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而中国的政策则完全不同,政府继2015年主动刺破股市泡沫后,2016年再对房地产市场动手,控制房产价格的上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抵制了由于本国股票和外国资产估值差太大,使得国内公司通过购买海外资产进行套利的行为。

  同时,由于国内股票市场的投资风格的原因,国内偏成长股的投资风格,对于上市公司的并购地产等领域并购套利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套利的领域可能还会集中在科技领域和先进服务业领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投资增幅最大的是工业领域,收购总额几乎翻了一番。相对而言,曾经的两大收购主方向,资源和原材料领域的投资额下降了60%,只占总投资的8%。

  尽管美国最早是海外并购的热点,但是,除了行业并购(如酒店等)和居民个人投资,时有地产等热点爆出外,公司并购还是集中在产业升级的方面。只是因为美国政府相对欧洲对国内的大型并购有更多的审查行为,使得国内科技行业的并购转向了并购环境更为宽松的欧洲,德国作为科技最发达的欧洲国家自然成为首选。

  而科技行业持续成为投资热点,总结来看,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政府鼓励科技和创新以驱动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众多的政策支持,而国内投资者对企业高增长的期待和对于科技行业的偏好,为企业基于行业成长逻辑的并购提供了正向激励,而国内资本过剩则为股权基金的成长提供了土壤,这也为并购提供了子弹。

  所以,目前中国海外并购的主要逻辑:从公司战略和发展阶段出发,面向全球发达国家,先进和高端制造业、品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并购,借国际品牌资源和技术资源来强化核心业务,提升品牌,实现价值链上游攀升和产业转型,从而完成产业升级。正是在这一逻辑下,才出现了“买下德国”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中日两次并购浪潮实质的不同。

作者:和讯网  责任编辑:Nicholas Zhou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