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渐加快,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数急剧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出现“井喷”。但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中国企业境外并购失败的风险在上升。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并购合作联盟并购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与业界人士就中国企业境外并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之策。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表示,近年来,跨境并购成为中国并购市场持续的热点。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跨境并购总额1739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跨境并购最大收购国。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指出,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经超过了前两年增长53%的高速水平。他认为,这是多种因素驱使的。首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我们现在转型升级参与国际高端价值链的竞争是目前企业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个捷径,兼并收购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认为,大量中国企业纷纷参与跨境并购有多方面原因,企业可以通过跨境并购在海外投资中充分使用盈余资金,获取知识产权,并锁定海外资源与市场。“巩固自身市场地位、寻找宏观低息环境、海外避税是跨境并购的主要动力。”他称。
洪崎同时提醒,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过程中需要注意,全球经济形势并不稳定,成熟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复苏缓慢,新兴市场遭遇挑战,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范围内似乎出现了一种“反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民间投资下滑、跨界并购和‘借壳上市’等审批收紧、对外投资和外汇流动管控严格、一定程度上又给目前火爆的并购市场降了温。”
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高西庆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很多年了,最近几年一直非常热闹,当前正在大规模走出去的时候碰到了新的世界形势,不管是英国脱欧,还是美国新总统上台,再加上巴黎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抬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显然更为严峻。
胡祖六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企业应该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首要障碍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海外收购项目经验。经历了过去几轮全球并购潮,欧美和日韩的跨国公司在海外并购项目上已经具备很多经验。但中国这几年除了少数几家公司,比如万达、复星和海航,大多数企业都是第一次到海外并购,项目经验非常缺乏。
其次,在政治和监管风险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也面临短板。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如果收购主体是一家国企,对欧美国家来说,会认为收购有政治目标而非商业动机,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中国买家还存在着对标的公司国家政治、法律和监管框架了解不够,对可能遇到的政治阻力和监管障碍认识不足问题。胡祖六举例称,几年前,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结果被美国国会以国家战略利益的理由否决,即为典型案例。
第三项障碍来自企业财务风险,收购可能给买方造成经营现金流压力。海外并购带来的财务风险,跟交易中对标的公司的尽职调查、交易结构的设计和收购谈判等因素密不可分。在TCL收购法国汤普森的案例中,这项收购令TCL财务上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没有足够能力偿付利息,企业陷入很大的财务压力。
第四项障碍是政府和国内行政审批的不确定性。企业海外并购需要通过东道国和本国政府的监管审批。这直接影响到交易的确定性。在海外,来自中国的公司经常容易受到东道国政府怀疑动机不纯、有政治目的,国内政府审批层面也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中企经常要被标的公司和投行质疑可信度。
霍建国也提醒,中企进行海外并购要注意控制节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企业海外投资兼并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企业要关注并学会把握和驾驭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同时要制定完整的投资计划,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国的政治、法律、经济状况,并对这些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以避免大规模投资后经济形势逆转带来的严重损失。
与会专家表示,中国正在构建经济全面开放新格局,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在全球生产链位置的前移,都要求中国企业进行全球资源配置。
洪崎指出,当前,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决策,这是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综合解决方案。供给侧改革给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在此背景下,企业重大资产并购重组交易活跃,传统产业兼并整合、产业升级的诉求明显,新兴产业内部也存在大规模整合的需求。这些都将形成未来并购市场良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对于快速发展的海外并购,政府部门也可从两方面加强工作。”霍建国说,一是对企业继续提供必要的便利化服务和政策支持,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信息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特别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关注和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