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投资研究 > 正文
福耀玻璃出海起风波: “买得起”还须“守得住” -- 收藏
http://www.vitwo.cn   2017/6/16 17:59:53  来源:海外网  点击:

图为福耀玻璃在俄亥俄州代顿的工厂生产线

       海外网财经6月16日电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历前几年高歌猛进后,今年由热转冷。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监管趋严,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交学费”之后,“走出去”时遭遇了“水土不服”。

       日前,“玻璃大王”曹德旺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6月12日,《纽约时报》刊文《中国工厂遇到了美国工会》,报道了曹德旺在美国建厂时遇到的困境,车间里的文化冲突。曹德旺此前解雇了几位美国高管,认为他们没有时间效率,拿钱不干活。美国人却说中国工厂不注重安全、环保,生产线没有停下来工人上去就修。文章中称,福耀正面临着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发起的激烈工会运动,以及一名前经理提起的诉讼,他称自己因为不是中国人而被解雇。

       如此激烈的冲突背后折射出的是文化隔阂和企业管理的差异。“曹德旺们”是走出去了,但要怎样适应海外的用工环境,工作习惯,恐怕是“出海”企业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命题。

       爱"泼冷水"的美国工会

       回看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一片“疯狂”。根据彭博社数据,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增137%,在全球并购排行榜上跃居第二,仅次于美国。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2016年中国内地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除了部分中企从投资的角度收购企业谋求财富增值,绝大多数并购方是为了获得企业的经营权,当然也有中企直接到美国去建厂。但是,中企在美国运营企业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不仅是曹德旺在美国的玻璃制造厂被“麻烦”缠身,对于并购或直接投资美国公司的中国企业来说,美国工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并购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2007年3月,中国一汽曾意欲收购处于困境中的克莱斯勒公司,然而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施,主要原因并不在钱上,而在于缺乏应对强大的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的经验。

       此外,频发的美国工会组织的工人罢工也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影响。比如,2006年美国西海岸港口工人长达10多天的罢工就给中企带来巨大损失。中远集团的7艘船滞留在西海岸,每条船每天的费用约24000美元,而船只滞留又延误了下一班货物的运输,不但影响了运输收入,大量货物积压也增加了保管费用。受影响的不单是航运公司,外贸企业由于货物无法运出蒙受损失,国内企业也因为原材料无法运达而停工。

       不易取的海外“真经”

       让中国企业有些“头疼脑热”的不仅有美国公会,还有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对标。

       “近年来,一些国内企业投资海外地产物业,屡屡在市场高点抢资产,企业对在境外并购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基础工作研判不足,对并购项目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暴露出诸多盲目性。”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说道。

       卢进勇认为,中企海外收购项目遭遇诸多阻碍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估值不当带来高溢价风险。海外收购能够获得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但支付的价格普遍偏高。并购高溢价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较为相似,当初日本企业由于收购溢价过高,同时没能做好并购后的整合,终95%的并购以亏损割肉告终。”卢进勇分析道。

       二是前期考察不足带来审查风险。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报告,2015年,遭到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审核多的是中国投资者。进入2016年,由于CFIUS的干预,美国芯片制造商仙童半导体拒绝了华润微电子的收购要约;中联重科收购特雷克斯宣布告吹;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两次延长收购要约期限。

       三是“水土不服”遭遇企业融合风险。一些高端制造业企业收购了企业,但终却没有获得技术。“原因在于,国外企业被收购后并没有和中国企业良性互动,被收购的海外企业认为我们没有将其当成培育对象,提高研发体系,因此他们反而可能把技术拿回去,把企业做空,或者通过工会的渠道举行罢工等干扰企业的运行。”卢进勇进一步解释道。 

       “养肥自己”还要承担责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想要走得稳、走得好,除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外,做好当地企业的尽职调查也尤为重要。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表示:“在并购国外企业时,不仅仅是获取标的企业的技术,还要对其文化理念、核心价值有深入了解。”

       霍建国强调,企业并购不能仅仅为了“养肥自己”,还要在东道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国内企业家应当适时放下戒备心,学习如何与标的所在地的工会、商会打交道,融入当地的企业家圈子。

       此外,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系教授王丛认为,企业需要冷静思考海外并购的动机和效果,考虑到并购面临的客观难题,以最有利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他建议,企业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更加谨慎。“首先,寻求体量小的标的,不要动辄上百亿、上千亿美金。并购体量越大,整合风险越大、失败几率越高。”王丛说道。

       其次,他表示,中企可与海外当地私募基金一起收购企业。这样,国内企业可以将自身利益与国外基金利益绑在一起。

       第三,尝试非控制权转移的并购。目前,多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是转移了企业控制权,也就是买下企业51%以上的股份。但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统计,当企业寻求控制权时,付出的并购溢价每年平均至少是30%,最高时能达到60%;当企业收购份额少于50%时,平均溢价仅10%。

       第四,雇佣熟悉当地企业的财务顾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虽然巨大,却不愿意付一小部分钱去雇佣一个专业的财务顾问。实际上,如果雇佣了当地财务顾问,可以加深对法律、商业环境的了解,避免各种陷阱。

       王丛还提醒,企业在实现全球化过程中,不要总是想着并购,可以尝试一些并购的替代形式,比如合营组建第三方公司、在当地设厂,有时能取得和并购同样的效果。

作者:刘琼  责任编辑:Nicholas Zhou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