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将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项目列入限制范畴。
一位参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投行人士向透露,过去两周,他经手的多家民营企业家陆续叫停了相关海外项目收购谈判。
但他发现,个别企业依然采取更隐秘的方式继续推进上述项目的对外收购投资。
“只不过,这些方式能否行得通,存在诸多变数。”这位投行人士直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限制类境外投资项目之外,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家开始将海外投资并购目光,转向汽车制造、机器人、工业4.0自动化等高科技项目。在他们看来,这一方面能给自身主营业务带来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也能择机溢价卖出中国商品,获得不菲的回报。
不过,由于缺乏专业的买家顾问团队,民营企业家的溢价收购同样未必能带来预期的回报。
部分海外项目收购剑走偏锋
尽管《意见》将房地产、酒店、娱乐体育产业列入对外投资收购限制范畴,个别民营企业却执意“走下去”。
“其实,他们也有难言之隐。”上述投行人士透露。由于中国外汇管制、企业决策流程复杂等因素,多数欧美项目卖方要求中国企业在签订意向收购协议时,先缴纳20%-30%的交易担保金,若企业没能按时支付收购款或突然违约,卖方就没收这笔钱。
不少企业为避免担保金损失,不得不继续推进限制类项目的收购事宜。
“然而,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靠银行换汇支付的操作方式已经行不通。”这位投行人士透露,个别民营企业家开始剑走偏锋。
他透露,当前民营企业采取的灰色操作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银行内存外贷,但在具体操作环节,企业方不会透露外汇贷款的真实用途,而是先以企业海外分支需要经营性流动资金为由,将这笔外汇贷款汇入海外分支机构账户,再由后者通过复杂交易转入企业家账户,完成相关项目的收购付款;二是寻找美元PE基金提供美元过桥贷款支付收购款项,再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溢价回购这些项目股权;三是动用个人海外财富作为本金,向投资银行申请杠杆贷款完成收购付款。
“目前,能通过这些路径完成海外投资收购的,只有极少数民营企业家。”厚翎国际集团(Oaklins)亚太区主席张志浩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这种操作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却给海外投资收购收益预期带来诸多隐患。
海外收购新风口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房地产、酒店、娱乐体育项目海外投资收购受限,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加大与海外汽车制造、工业4.0自动化技术、机器人研发等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力度。
不过,对外投资收购的风口转向,未必有助民营企业家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
张志浩透露,当前多数民营企业家在海外收购谈判过程仍倾向单打独斗,导致吃亏不少。首先,由于多数民营企业主未必懂得海外收购操作流程。比如欧洲高科技企业卖方抛出的一个问题,令他花费一个多月才能给予回复,令卖家怀疑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收购诚意;其次,中国民营企业对海外收购的交易架构、尽职调查、谈判策略缺乏了解,导致不合理价格收购现象比比皆是。
其中最常见的现象是,部分欧美高科技企业拥有不错的技术储备与研发能力,但财务状况不理想,马上将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但中国民营企业不了解这些状况,仍给予极高估值。
张志浩表示,当前不少中国企业对海外高科技公司的收购溢价超过30%。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外高科技公司投资收购趋热,但中国民营企业家对欧洲企业的收购投资热情明显高于美国。
S&P Capital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收购最多的,依次是德国、意大利、英国企业,美国企业反而被挤出前三名。
在张志浩看来,这背后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美国比欧洲有更高的行业整合度,大量企业兼并整合发生在国内,未必需要海外资金助力;二是美国大量高科技企业由私募股权基金控股,他们倾向通过严格竞标方式出售公司股权,中国民营企业的决策操作流程未必跟得上相关竞标步骤;三是近年美国主管部门通过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安全审查,否决了不少中国企业赴美并购交易,令不少民营企业家感到收购难度骤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