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在2017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宝能集团以51%的股份控股观致的公告正式发布,奇瑞出售观致部分股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经起起伏伏,最终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在资本层面上的“瘦身”还远不止这些,也就在几乎同一时间,芜湖凯翼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将宜宾这个新股东引入凯翼汽车。
其实远不止奇瑞,比如吉利汽车在今年以1.9亿美元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权,成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范围颇为瞩目的跨国并购案。从几何时,在消费者眼中“产品不成”、“技术不成”自主品牌如今已经走上了资本运作的发展之路,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资本运作
此前奇瑞汽车曾对外声称表示其在资本层面的合作,多年来一直都有合作。对于资本层面的合作,奇瑞汽车也是信手拈来。而另一方面,自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吉利就一直活跃在全球汽车范围内的资本运作层面上。
12月21日,宝能集团、奇瑞汽车、观致汽车联合发布公告,表示宝能将以51%的股权控股观致汽车,宝能集团、奇瑞汽车以及Quantum三方将共同为观致增资65亿元,调整后的观致汽车三方股东分别为宝能持股51%,奇瑞持股25%,Quantum持股24%。几乎与观致汽车股权发生变化的同一时间内,奇瑞汽车完全控股的凯翼汽车也有了资本运作层面上的进展,不仅将宜宾这个新股东引入凯翼汽车,同时凯翼汽车还将迁址四川宜宾市。
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与上月举办的奇瑞全球市场战略发布会上,奇瑞汽车与巴西最大汽车制造商、拉美地区最大销售商CAO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组建联合团队,在研发、制造、采购、销售、服务等领域全面深度合资,与CAOA集团在巴西组建50:50的合资公司;而在此之前,奇瑞汽车就曾经将其奇瑞巴西汽车进口、制造、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合计出售股权50%,买方就是巴西CAOA集团。
要说今年汽车圈内的资本层面的运作,除却此前观致股权转让引发广泛关注外,吉利汽车以1.9亿美元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则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49.9%的股权比例在吉利汽车看来是出于对在马来西亚享有国宝级圣誉的宝腾汽车的尊重。除此之外,吉利汽车还将获得路特斯品牌的控股权。
跻身全球市场
奇瑞汽车与CAOA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开启了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上的合资品牌发展之路,自主品牌已经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转向全面的海外战略合作,而在这方面,自主品牌中的吉利汽车则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当然这也仅是其中代表之一,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自主品牌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开始从技术层面上跻身全球市场。
吉利汽车以1.9亿美元收购宝腾49.9%的股权,已经不再是像此前收购英国锰铜公司以及沃尔沃品牌那样,仅是获得经营权。吉利汽车收购宝腾汽车后,前者产品、技术将直接输入到宝腾品牌下,进入右舵车市场,打开中国汽车在东南亚的汽车市场。
这样的收购虽然与奇瑞汽车与巴西CAOA成立合资公司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无疑均彰显了自主品牌跻身全球汽车市场的能力。自主品牌已经不再是最原始阶段单纯的低质低价产品的输出,而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产品的导出。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上的布局已经不单单是从产业链的终端发力,而是涵盖汽车产业链前端的研发乃至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产业上。比如长安汽车在意大利建立的设计中心、长城汽车在全球范围建立的四大研发中心。长城汽车于今年十一国庆前宣布入股澳大利亚锂矿项目,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前端市场的原材料供应市场。
潜在危机
自主品牌在历经十余年的的发展之后,开始从最初的小学生蜕变成为正规军、专业队伍,开始走向向上发展之路,纷纷推出新品牌以对标市场主流热销合资车型,比如长城的WEY、吉利的领克、奇瑞EXEED以及担纲挑战20万元天花板的传祺GS8。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成绩是可喜的,但有一点需要的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在集体向上的过程中,已经走到了向自主品牌中高级车市竞争的阶段,但目前还远未达到与目前中高端品牌BBA相互抗衡的阶段,并且随着二梯队捷豹路虎、讴歌、英菲尼迪、雷克萨斯等的相继国产,并且品牌不断下行,这样市场环境将给自主品牌的向上发展之路增添许多坎坷。
另外,自主品牌在走上集体向上的过程中,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包括品牌形象上的塑造。与国外动辄拥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汽车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则恰恰缺少了这种历史所赋予的品牌积淀,抑或说是品牌内涵。
除此之外,自主品牌在品牌向上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瘸腿走路”就是其中之一。这其中表现尤甚的当属长城汽车,长城汽车在咨询公司的建议下走上了“聚焦战略”,这一战略让长城汽车尝到了甜头,但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推导新能源汽车的时候,长城汽车也因聚焦战略而未能及时跟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向来有着素有工程师团队打造的奇瑞汽车,虽然一直以来,圈内人士对于奇瑞汽车产品品质都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奇瑞汽车的市场表现却是那样的不尽人如意。当然对于吉利汽车而言,虽然有着上乘的市场表现,但在其在产品技术上的却未有拿得出手的亮点之处,因此也破受诟病。
当然,瘸腿走路也许用得并不恰当,相比外资品牌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来讲,自主品牌缺少体量上、品牌内涵、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聚焦战略”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自主品牌在产品技术上日臻成熟,并且在品牌运作上开始了资本运作之路,并且开始从全局战略出发,从产业链的前端一直覆盖到产品销售终端市场。轻描淡写并不能深刻表述自主品牌在这一过程中所为之付出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为自主品牌的艰难向上之路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