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投资动态 > 正文
中国吸收外资 回顾2008年 展望2009年 -- 收藏
http://www.vitwo.cn   2009/6/4 9:12:01  来源:中国投资指南   点击:

一、2008年中国吸收外资回顾

(一)2008年全国实际吸收外商投资金额保持升势,但新设企业数和合同金额明显下滑,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出现本世纪以来的首度下降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总额2008年保持增长。根据全口径统计,全国2008年实际吸收外资11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8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68%。

        非金融领域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10月份起,单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下滑,10~12月,分别比上年下降2.02%、36.52%和5.73%。非金融领域外资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2112.9亿美元,同比下降6.18%,为2000年以来首度下降。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35%,为1997年以来出现的最大降幅。

        金融领域新批设立中外合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23家,同比增长9.52%,实际吸收外资159.17亿美元,同比增长81.85%。

        受爆发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黯淡的增长前景、信贷紧缩和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严重影响。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吸引外资造成严重的直接打击,而对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外资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初步统计,2008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下降了21%,跌至1.4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2007年减少了32.7%,降为8401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5177亿美元,增长了3.6%,但增幅远低于2007年。始于2004年的国际投资增长周期已经结束。

        在全球FDI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虽然实现了增长,但也遇到了困难,特别是在最后一个季度;而新增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出现明显降幅,预示着2009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长会遇到一些困难。

(二)从来源地看,美国、欧盟、日本对华投资实际金额有所增长,但在全部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中比重不高,香港投资持续增长,自由港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这反映出中国外资主要来源地仍是东亚地区、美国和欧盟。其中,除来自韩国的投资明显下降外,其他国家/地区均有所上升,包括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发达国家。这也说明金融危机对实际吸收外资的影响是有滞后性的。

        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772家,同比下降32.55%,实际投入外资29.44亿美元,同比增长12.54%,占全国吸收外资的3.19%,比2007年下降0.31个百分点。日本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438家,同比下降27.15%,实际投入外资36.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国吸收外资的3.95%,比2007年下降0.85个百分点。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844家,同比下降22.65%,实际投入外资49.95亿美元,同比增长30.12%,占全国吸收外资的5.39%,比2007年提高0.26个百分点。

        2008年,中国从政策上进一步推动港澳企业到内地投资。通过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四及其框架下的一系列政策,内地在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了对港澳投资者的市场准入条件,并在加强金融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专业资格互认等方面加强合作。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2008年香港地区对内地投资新设立企业12857家,同比下降20.67%,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48.13%,占全国吸收外资的44.41%,比2007年提高7.36个百分点。其中,港资企业投入到服务业的外资金额为213.75亿美元,同比增长62.31%,占香港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52.09%,占全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56.07%。

        来自部分自由港(包括毛里求斯、巴巴多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的投资改变了大幅上升的趋势。2008年新设立企业1720家,同比下降47.7%;实际投入金额243.97亿美元,同比增长4.55%,增幅比上年下降32.29个百分点,占全国吸收外资的26.41%,比重比上年减少4.8个百分点。这种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国际投资的冲击,也不排除“两税合一”使通过自由港转投资的吸引力有所降低。

(三)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比重稍有下降,但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农林牧渔领域吸收外资金额增幅较大,但比重仍然很小;服务业吸收外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近年来,为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07年12月1日起实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列入了鼓励类,对一些国内已经掌握成熟技术、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传统制造业不再是鼓励重点。2008年3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对稳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提出了若干要求,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2008年上半年,国家在加工贸易、劳动用工、土地、环保等方面实施了系列政策调整,并在宏观上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下半年,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国家宏观政策及时进行了方向性调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启动系列经济刺激计划。

        在这些政策的综合影响下,2008年我国外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服务业、农林牧渔业、高技术产业等行业出现明显增幅,而在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消耗性行业出现下降。主要表现如下:

        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但吸收外资数量继续下降,延续了过去两年的趋势。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企业11568家,比上年下降39.73%,合同外资1133.82亿美元,同比下降7.43%;实际吸收外资498.95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占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54%,比上年下降0.66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以下行业(以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为序):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②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③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④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⑤通用设备制造业;⑥专用设备制造业;⑦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八个行业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达328.10亿美元,占制造业吸收外资总额的65.76%。

        农林牧渔领域实际使用外资11.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89%,增幅较大,但仅占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1.29%,比重仍然很小。

        服务业2008年实际吸收外资在2007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增长。非金融领域新设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13459家,较2007年回落16.65%(但需要强调的是,2007年基数较大,比2006年增长了126%),实际吸收外资38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4.23%,占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41.26%,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增长率较大的具体行业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际吸收外资16.96亿美元,同比增长58.13%,占非金融领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4.45%;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26.98亿美元,同比增长83.87%,占非金融领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7.08%;分销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35.41亿美元,同比增长63.02%,占非金融领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9.29%;运输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27.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34%,占非金融领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7.22%。

        在房地产业,2006年和2007年出台的规范外商投资准入和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在2008年显现成效。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2家,同比下降68.7%;实际吸收外资185.90亿美元,同比增长8.78%,比上年回落98.48个百分点,占非金融领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48.77%,比上年下降6.92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2008年实际使用外资119.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吸收外资最多,占62.5%。

(四)从地区分布看,外商投资仍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呈加速增长之势

        2008年,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区域布局也继续优化。在非金融领域,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783.40亿元,同比增长19.35%,占全国的84.79%,比重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74.36亿元,同比增长36.44%,占全国的8.05%,比重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66.19亿元,同比增长79.84%,增幅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占全国总量的7.16%,比重比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中西部吸收外资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年相比,中东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速基本保持平稳,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呈加速增长之势。

(五)从投资方式看,外商独资和绿地投资仍是主要方式,并购的比重略有下降

        在2008年全国新增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商独资仍是主要方式,新设企业22396家,同比下降24.19%;实际吸收外资723.15亿美元,同比增长26.28%,占总量的78.27%,比上年上升1.68个百分点。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跨国并购受到了严重影响,2008年全球并购下降了近28%,而绿地投资的抵御能力较强。在2008年中国新增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中,共发生并购案847项,比上年下降32.99%,占全国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3.08%;实际吸收外资20.8亿美元,同比下降0.04%,仅占全国同期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2.25%。香港及部分自由港(包括毛里求斯、巴巴多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为并购外方的主要注册地,来自这些地区的实际吸收外资占全部外资并购实际吸收外资的83.81%。并购案规模普遍较小,1000万美元以下的并购案占总量的84.63%,1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只占0.71%。68.71%的并购案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并购形式为股权并购,占66.47%,资产并购只占33.53%。

(六)从对外贸易方面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幅不及上年水平和全国同期水平,顺差增速放缓

        根据海关数据,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906.2亿美元,同比增长13.6%,低于全国同期出口增幅3.6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5.34%,比上年下降1.7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6199.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低于全国同期进口增幅7.7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4.71%,比上年下降3.8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达1706.6亿美元,占全国同期顺差(2954.6亿美元)的57.76%。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比上年增加25.38%,而2007年和2006年这一数字分别为49.21%和60.9%,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顺差增幅呈现明显递减的趋势。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8906.1亿美元,增长7.1%,增幅比上年下降了10.7个百分点,比2008年内资企业加工贸易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占当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4.5%,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2009年中国吸收外资形势展望

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中国吸收外资形势既面临诸多挑战,也蕴涵着一些机遇。

(一)中国吸引外资面临的挑战

1.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全球资本流动将进一步减少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尽管各国单方面或联手采取了刺激经济的举措,但不能阻挡世界经济进入低迷时期。中国主要外资来源国很可能在2009年陷入经济停滞甚至衰退,复苏将是一个渐进过程。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金融危机在2009年将进一步导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减幅可能在三四成左右,随着全球衰退程度加深,FDI下降速度可能加快。

2.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市场前景看淡、融资困难、效益下滑和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各方面信心受到冲击,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率仅为6.8%,增速创近七年新低。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已明显放缓。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较多,例如:外部需求收缩可能更加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可能重新抬头,国内消费增长也受到收入预期下降、财富效应减弱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在2009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

        2009年1~2月,全国非金融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1家,同比下降36.85%;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1月份和2月份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同比下降32.67%和15.81%,是连续5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可见,金融危机对中国吸收外资的稳定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中国引资成本竞争力相对减弱

        2008年,“两税合一”政策的实行标志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不再享受税收上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外商投资企业用工成本有所增加。加之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为明显。而一些周边国家(如越南、泰国)近几年改善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对外资吸引力增强。中国引资的成本优势相对减弱。

(二)中国吸引外资面临的机遇

1.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调整,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新兴国家正在成为外资的新源泉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7年间增长了近30%。在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和具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国家正越来越成为外资的新源泉,不论是通过其跨国公司实施的国际化战略,还是通过其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活动。发展中国家有可能继续成为活跃的国际投资者,这将有助于促进外资流入发展中国家。

2.全球化大趋势不会逆转,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仍将持续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2009年一些积极因素将使外国直接投资恢复活力。这些因素包括:低资产价格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投资机会,新兴国家和石油输出国拥有相对较多的金融资源,新型能源、环境类产业的快速扩张,以及跨国公司适应性相对较好等。

        即使处于危机的时代,许多快速成长的行业也表现了光明的投资前景,如:生命科学产业、农业食品产业、新材料、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源以及环境产品等。许多跨国公司仍坚持其国际化战略,这是未来FDI增长的重要信号。

3.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外资仍有很强的吸引力

        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9%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世界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应对金融危机、着眼长远发展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已经开始见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2009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以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很多投资者仍看好中国。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受访企业有88%在华盈利,81%在华盈利水平高于或等于全球利润率,85%把中国作为公司海外业务首选地。联合国贸发会议也表示,中国仍然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吸收外资的中长期前景仍然看好。

4.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稳定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为稳定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2009年国家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引资竞争力;二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将利用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重点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改善外资区域布局,进一步落实财税政策,促进投资便利化,降低物流成本,以中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深入推进产业转移;四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发挥外资并购对国内企业改组改造、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的重要方面。近期,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支持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政策。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复了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批准北京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对20个试点城市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展会、资质认证、人才建设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这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将为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发展带来机遇,进而促进服务业吸引外资。

5.宏观调控政策为部分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现实情况,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陆续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给部分与扩大内需相关的行业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如:交通运输、电网设备、机械、建材等与政府投资相关的行业,医药、家电等消费品行业,新能源行业等与环保、节能减排相关的行业。

6.国内地区间产业转移不断推进

        在中央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东部地区加快物流、信息、金融、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导中西部地区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9年1月1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开始施行,明确了重点吸引外资的中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外部环境和需求的严峻形势下,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会进一步强化,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快,这将对稳定投资增长产生重要作用。

(三)2009年中国吸收外资前景展望

        尽管2009年国内外形势复杂,吸引外资将面临巨大挑战,但中国吸收外资的基本面仍将保持健康,有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从总体上看,外商投资不会有较大幅度增长,月度增幅将呈现前低后高趋势。稳定外资规模将成为2009年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工作目标。如果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继续发酵蔓延,全球经济进入萧条周期,那么,实现中国稳定外资规模目标的难度将大为提高;但由于中国实施力度很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防止国内经济下滑,中国全年吸收外资可能小幅降低或保持稳定。如果全球金融危机在2009年下半年呈现触底态势,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中国经济增长实现8%的目标,则中国全年吸收外商投资可能会出现小幅增长。

        从来源地看,欧美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欧美对外投资会大幅降低,日韩所受影响次之。但由于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外资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较低,所以对稳定外资总规模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热钱可能通过自由港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中国,而2009年基本不存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由热钱涌入引起的自由港投资增多的情况将不再存在。来自港澳台、新加坡的投资约占中国吸收外资的一半,这些地区对金融危机反应较敏感,而修复能力也较强,在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作用下,2009年港澳台、新加坡对中国投资额还有可能实现一定幅度增长。

        从行业上看,基于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制造业使用外资的比重会在平稳中稍有下降,农林牧渔业使用外资会继续增长,但比重不会有较大变化,服务业使用外资的比重会进一步小幅提高。从具体行业来看,预期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医药业、新能源行业等;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化纤、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等)、纺织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出口导向型如利用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加工贸易类行业使用外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由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部分负面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将继续进行,2009年房地产业吸收外资不可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从产业链来看,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外资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更多资金将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

        从区域上看,投资区域结构会更趋协调。东部地区仍将是吸收外资的主要区域,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受惠于相关政策、凭借成本优势,吸收外资增长将相对较快,在外资总规模中所占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从投资方式看,外商独资、绿地投资还将是主要形式。在全球跨国并购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形势下,中国2009年外资并购很可能继续减少。

作者:转载  责任编辑:wuling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