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0日“我们也曾到非洲投资,但是我们铩羽而归,现在要再出去的话,还是有些担心,担心我们自己对投资地了解不够。”在日前由绍兴市工商局、绍兴市民营企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民企突围之策--绍兴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系列论坛”之“走出去”战略的现场,来自绍兴县的一位企业家对投资境外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心理。
“越美”样本:寻找非洲商机
纺织业是绍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加上国际市场萎缩、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纺织业的处境还是比较困难的。
成立于1992年的越美集团一开始主要从事提花布生产,在当时的绍兴,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年出口额不到300万美元。而10多年后的今天,仅今年1-4月份,越美集团就实现销售8亿元人民币,自营出口2300万美元。跨越式的发展源于企业的四步“走出去”战略。
上世纪90年代,越美集团通过香港客商承接外贸订单,毛利只有5%,再加上“讨债难”,2000年前后,企业陷入绝境。为此,企业负责人徐志明赴非洲尼日利亚寻找市场,并在当地开设了第一家销售公司。当年,这家销售公司就实现了国内公司5倍的销售额,平均利润达到40%以上。掘到了第一桶金后,“越美”又先后在俄罗斯、刚果、喀麦隆、马里等国家和地区设立销售公司。
2004年,尼日利亚开始禁止纺织品进口,越美集团投资100万美元,在当地设立了一家境外加工贸易生产企业,规避进口壁垒。随后,越美又相继在西非塞内加尔等地投资设厂。
2007年,越美集团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越美(尼日利亚)工业园区,吸引国内纺织企业入驻园区,共同“走出去”发展。目前,来自诸暨、萧山等地的6家纺织企业已在园区投产运行。
眼下,越美集团正在谋划第四次跨越,通过收购非洲马里国家棉花公司和东南非一大型棉纺基地,实现“资源+市场”的合理布局。
对于投资非洲,越美集团董事长徐志明也曾受到过挫折,险些还被当作是“尼日利亚最大的走私犯”而被判刑。一些企业对投资非洲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因为非洲数亿人口的商机巨大;但同时也对非洲部分国家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不完善表现出担忧,担心投资风险过大。
“万向”样本:布局美国市场
“在美国演绎中国梦想。”这是很多人对万向集团的评价。
起家非常简单的万向集团在国内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由于美国订单的增多,最后索性在美国投资建厂。
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将每年的8月12日命名为“万向日”,看起来,这家公司在美国发展得好极了。“不,万向美国永远是一家典型的中国公司。”万向美国公司的总经理倪频对CBN说,万向美国是万向实现国际化的一个接口。
2005年之前,万向在海外投资的平均年净资产回报率超过50%,在海外工厂的平均年净资产回报率超过80%,远远高于美国同行平均水平。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万美元,是万向集团的全资海外公司,负责万向国际市场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品牌——全球品牌网的创立和管理。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布下的重要一颗棋子。
最新消息称,美国当地时间5月27日晚,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万向集团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万向电动汽车与美国Ener1公司就电池及电池系统合资合作签署了框架协议。美国Ener1公司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专注于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业务。其子公司EnerDel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资助,是美国能源部和USABC联盟确定的6家核心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之一,在电池成组技术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被Ener1收购成立的韩国Enertech公司是国际上最早从事锂离子电池制造的专业公司,目前在电池开发及极片制造上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不过,投资欧美,对很多浙江民企来说还是一个较长远的规划,落实还有很大难度。
共识:走出去要认准机会
“企业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路径。”绍兴文理学院李生校教授表示,国际化、“走出去”我们国家早在2000年提出来,当时明确表示要利用好国外的市场来实现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李生校教授同时分析说,浙江经济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的时候,通过改革开放使浙江经济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第二个是加入WTO以后,就是入世以后,我们“走出去”了,“走出去”以后,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走出去的话题成为很多浙江民企的共同话题,但是“怎么走”的问题仍困扰着不少浙商。不过他们一个共同的想法是:走出去要认准机会,没有准备的匆忙走出去,是不会成功的。
李生校点评说,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国内营销和国际营销最大变化的是环境。究竟能不能够适应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包括竞争环境、人文环境,所以这种环境你能够适应,你就能够发展。这个也就是考验浙商应变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