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政局的动荡和战事的不断升级,给中资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很多家A股上市公司。
据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两会”期间透露,中国在利比亚没有投资,但有75家中资企业承包55个项目的工程,涉及金额188亿美元。另据国资委披露的信息,目前有13家央企在利比亚的项目已经全部暂停,已披露的中国中冶(601618,股吧)、中国建筑(601668,股吧)、中国铁建(601186,股吧)、葛洲坝(600068,股吧)四家央企上市公司公布的停工合同金额就超过410亿元。而相关上市公司陆续发布的公告表明,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资产损失情况不容乐观。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在非洲投资已进入了风险高发期,加强风险预警措施,有效控制风险已已经摆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亟待加强的重要课题。
最近10年来,我国企业以各种方式“走出去”已成大趋势,规模上已蔚为大观。根据商务部今年1月19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企业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3%,其中采矿业和制造业构成了主要的收购范围。陈德铭披露,2010年中国在非金融领域的海外投资已达590亿美元,大概有64%至65%是投资在周边的亚洲国家。
在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在中国企业能源、矿产类的“走出去”之中,非洲是个重要的目标地区。未来,中国企业还会继续被非洲大陆丰富的资源所吸引。
随着中国企业大量“走出去”,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贸活动所面临的风险进入高发期。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认为,虽然这些国家资源丰富,但是政局不稳定,容易发生部族冲突、政权更迭等,投资风险巨大。
综合来看,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实施,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中国企业挟带着大量资金大量进入非洲、南美、亚洲、北美甚至欧洲的同时,中国企业也不断面临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它们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急剧增加,包括政治、市场、经营、金融、法律、劳工、文化等各方面的风险都不容小觑。贺军认为,中国没有海外搞殖民地的经验,中国企业也缺乏海外投资和运营的经历,对于首次大规模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来说,必须好好补上风险防范这一课。
此次利比亚局势动荡让参与海外项目的中国企业意识到,除了经济风险评估,政治风险评估业也很重要,即考虑对国外经营者和投资者产生不利影响的政治、政策、制度等非市场因素。陈德铭表示,预计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在未来5至10年,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可能会超过中国的吸收外资。所以,怎样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的安全保障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认为,虽然政治风险防不胜防,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是事先预警比事后弥补更为重要。安邦咨询也认为,只要进行适当的跟踪研究,海外投资的风险不仅是可以预知的,而且完全可以从战略决策上加以防范。
不能说中国完全没有风险预警机制。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说,在企业“走出去”时,中国基本遵循的是“政府指导、企业决策”的原则,采取三个方式:首先,政府会把所掌握的各种国别的风险情况提供给企业,把一些国家的情况分析预警信息告诉企业;其次,政府如何发现风险之后加以防范,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可见,中国政府近年在海外投资风险防范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从结果看,70多家中国企业、数万中国人,基本上没有提前规避风险。显然,风险预警措施基本上没有体现了预见性。陈德铭也承认,目前的风险防范措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他说,“我们正在总结,将来碰到紧急情况需要进行风险防范时,如何把保障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到企业所在地注册,如何支持和指导这些企业按当地法律和国际通行规则来保护自己,如何更好地进行一些诉讼保全等。”
贺军告诉记者,这种一般性的商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的情报收集,以及事后信息通报式的传递和提醒,与战略层面上的风险研究和风险控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企业防范海外风险、提前规避风险来说,基于跟踪研究的战略风险预警和控制,显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看起来“突然”发生的风险事件,完全是可以通过研究来提前预知的,并加以防范的。贺军认为,欲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善用独立专业机构,通过持续的信息跟踪、通过宏观研究和专业的风险分析,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能够提前预知某些风险,从而作出策略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