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说,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五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89亿美元,年均增长34.4%,投资分布于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688亿美元,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居世界第五。累计建设了1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对外经贸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970亿美元,年均增长33.5%。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应把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注重维护海外权益和防范各类风险。崇泉强调,在“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的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海外风险,政治、法律、文化差异等非市场性风险,非传统性安全问题与汇率变化、经济危机等市场风险。商务部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对外投资合作权益和安全保障。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已经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崇泉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国外政府和企业对中国企业发起的知识产权调查和诉讼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至2010年共有56起涉及中国企业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的美国337调查案件,近五年案件总数就超过前20年的总和。2009年,联想、华为、中兴、海尔等企业在美国26件专利诉讼中成为被告,而2009年之前,上述企业在美国全部专利诉讼案件仅有31件。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在海外被侵权的事件也屡屡发生。2001年,中国多个著名轮胎商标在国外被恶意抢注,同仁堂、王致和等老字号驰名商标也备受海外侵权之痛,中国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已经进入高发期。
崇泉介绍,知识产权海外纠纷频发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运用知识产权参与竞争和维权意识不强,欠缺经验,不了解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缺乏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长远考虑。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标准意识淡薄,缺乏国际标准化制定的话语权。截止目前,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专利数量仅占全球的2%,由中国提交或首次制定的国际标准不够20项,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2%。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消除。发达国家经济增幅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美欧等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作为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多次指出,知识产权关乎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欧盟贸易委员科特也曾表示,欧盟经济的核心就是知识产权。维护知识产权这一核心竞争力和贸易优势,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走出危机的法宝。
2010年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针对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中遇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尽快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2010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务部、国家工商局、新闻出版署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加强国际贸易投资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崇泉表示,为了贯彻落实温总理的讲话精神,顺应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的趋势,系统有效地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与帮助,减少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纠纷与摩擦,在已开展的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工作的基础上,商务部决定成立“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中心”,调动政府、行业商协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的力量,逐步探索促进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能力。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中心为“走出去”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了解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促进多双边经贸发展、建立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