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投资研究 > 正文
张燕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风险和对策 -- 收藏
http://www.vitwo.cn   2012/4/26 15:16:05  来源:中国经贸  点击:

       日前,“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届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张燕生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风险和对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谈到形势,张燕生说,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在走出去方面,重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12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 “十二五”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提出了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十五”国家首次将走出去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到“十二五”提出了要加快实施走出去,代表中国已经到了一个从重视出口和引进来,进入一个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阶段。企业走出去的重点,从"十五"时期重点发展境外的加工贸易和合作开发国内短缺的资源,转变到“十一五”重点促进原产地多元化和参与境外的基础设施,然后再到“十二五”,走出去的重点已经转变到要创立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和品牌,重视当地民生和履行社会责任。

       张燕生认为,中国的走出去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走出去的要素,究竟主导的是什么?中国企业走出去,重点是资本走出去,还是劳动力走出去,还是技术走出去?第二,我们要换回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换回来的重点是资源和能源,还是市场和渠道,还是长期合作伙伴?第三,企业走出去的模式是什么?究竟是逐利型地走出去,还是共享型地走出去,还是绿色地走出去?要谈走出去的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够用行动证明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绿色的、共享的走出去,那么今后会有发生形势大幅逆转的可能。

       据研究预测,在“十二五”末(2015年),中国走出去的规模,将很可能大于引进来的规模。张燕生表示,中国早就已经是资本的输出国,而且,在直接投资方面,未来的五年会发生一个拐点性的变化,也就是走出去的规模、走出去的直接投资有可能会大于引进来,即ODI可能会大于FDI。

       总体而言,张燕生认为,形势喜人。过去的五年,“十一五”引进来的增速年均9.8%,走出去的平均增长年均40.8%,中国面临着两条完全不同斜率的增长率,也就是ODI的增长斜率明显比FDI的增长斜率要陡峭,增长的要更加地迅速。

       谈到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张燕生主要讲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印度尼西亚的案例。这个案例的题目是中国企业对印尼的投资,也包括贸易,究竟对印尼的发展是机遇还是挑战。从调研的情况看,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新兴市场的国家,中印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发展,对双方都是机遇,机遇明显大于挑战。

       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中国企业来印度尼西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印度尼西亚各个方面的反映,他们的建议是不能够仅仅是为了利润,也就是为了投资的回报。他们建议,中国走出去应当更多地增加对本地的就业和本地税收的贡献。有人提出了一个走出去战略的比较--中国走出去和印度走出去,在印度尼西亚所反映出来的差异。结果显示,印度在该地区不但有投资,而且能创造本地更多的就业,对本地有更多的税收服务,然后在本地销售,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中国企业更多地是奔向该地区的能源、木材、棕榈油、煤炭。比较这两种战略,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更多的需要改善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要促进本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更好地保护本地的环境、社区文化和传统文化。以日本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教训为例,日本也曾经历过来到印尼就奔木材,奔煤炭的阶段,奔木材就砍树,需要煤炭就挖煤,小煤窑遍地开花,这必然造成了当地资源的破坏。经过一段时间,日本的走出去战略开始发生了改变--先种树。我们最近能够看到,日本在很多能源资源所在地增加投资,首先是建学校、建医院,做公益。因为,走出去的时候,你给当地民众留下的印象,会决定走出去后你能走多远。

       第二,当地的一些人士反映,和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在印尼的投资项目相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和自然保护的标准更低,也就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通过不了,环评通过不了的项目,中国企业仍然能够通过环评,仍然能够开工。那么,如何建立起一个能够跟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标准,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呢?

       第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在进行当地的社会责任评价、环境评价这些方面,是否可以更多地吸收一些本地的民众和社会团体参加?因为,在与当地政府和项目单位合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当地政府同意,而民众反对所发生的复杂的非经济的因素的阻碍,也包括一些利益上的冲突。在东南亚,在柬埔寨及世界的很多地方,我们都遇到了这个问题。那么,下一步走出去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更多地做一下社区、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工作呢?

       第四,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不是能够更多地遵守一些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认证体系?一些当地人反映说,中国走出去在一些发展程度比自己更低的国家,往往会降低标准。因此,一些人就提出来,比如说已经有的一些国际准则,像国际采矿和金属协定,投资的环保原则,国际的木材贸易标准等等,在这些方面能够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另外一个案例,是拉美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具有世界级的能源、铁矿石、铝土矿、黄金的矿业资源,有着非常丰富的煤炭和土地资源。可以说,中国所需要的能源资源,这些地方都有。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水运、航运、城市交通等,往往一个电力设备不大的故障,最后能造成全国的电力系统的瘫痪。而且,这些地方往往会涉及到很高的非经济性的风险,也包括政治风险。在这些地方,包括非洲,当时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走出去到这些地方,如何应对政治风险,如何应对非经济因素的干扰,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

       关于对策,张燕生重点谈了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向。第一个方面,有条件的企业,现在开始通过走出去,把产品的价值链、供应链、资本链延伸扩展到境外。企业开始在海外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境外的分销和售后服务基地和全球维修体系,也包括开始在境外建立的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研发设计和创新中心,境外的能源和资源的储备和供应的保障体系。这些,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非常重要的。

       以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为例,在这两国很少有中国的摩托车,原因是有两个问题制约了中国摩托车企业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走出去。首先,来中国采购摩托车的企业,追求的是低价格,因此,采购的摩托车往往都不是真正品质好的摩托车。其次,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销售摩托车的时候,没有在当地建立起售后服务体系和维修体系。本来,某些中国产品的品质和日本的摩托车相比就有差距,如果售后服务和维修再跟不上,那么结果就是大规模进入,然后大规模撤出。

       因此,下一步走出去,一定要把售后服务和维修体系跟上,把加工能力走出去,把渠道建设走出去,把研发设计创新中心走出去。全球的研发创新的价值链是高度的集中在美日欧大三角地区,往往投资中国的研发创新设计活动,技术含量相对来讲都是比较低的。因此,中国的企业要想把研发、创新、设计这些环节由国际比较劣势,转变为国际竞争优势,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走出去,把这些中心和环节建立在具有长期知识积累和创新人才的地方,即美日欧大三角地区。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是这么做的,如奇瑞、华为。奇瑞把汽车设计中心建立在意大利,华为把研发中心建立在了伦敦,建立在了美国。怎样能够让发达国家在研发创新的长期积累,能够为增强我们企业国际竞争力服务,途径之一就是走出去。

       第二个方面,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下一步怎么能够在对外的金融投资,对外的股权投资和对外的战略性资源的储备,进行一个合理的多元化的配置,也包括用流量换存量。这个实际上是把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提高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层次和水平。

       第三个方面,怎样围绕着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能够伴随着银行的走出去,人民币的走出去和相关的金融服务的走出去。中国走出去,就是我们的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走出去,跟国外的发展的经验和路径,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国外是银行跟着企业走,中国可能会出现银行跟着企业走的同时,银行带着企业走。例如,目前探索中的一个模式,也就是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现在所建立起来的安哥拉模式和委内瑞拉的模式,很大程度都是银行先行,然后实体企业跟进。在这个方面,实际上像委内瑞拉成立了一个中委基金,分别成立了100亿美元和700亿人民币的这种大额融资基金,这个往往会带动一大批的企业进入。

       第二个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复杂局面。张燕生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一个办法就是跟着国家FTA的战略走。所谓FTA,就是自由贸易协定,也就是国家和哪些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了,意味着这两个经济体之间在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方面有着双边和多边的政府的协议。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而言,这往往比单打独斗的方式要好得多。现在复杂的局面是什么?复杂的局面就是从2009年开始,美国在区域化战略方面推动了一个叫TPP的战略,即跨太平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美国这个协定,有可能产生以下几个变化:第一,它可能会把亚太经济体分成两半,一半是加入美国主导的太平洋集团的国家,另一半是没有加入太平洋美国主导的太平洋集团的国家。亚太这些国家和地区被分成两半,加入的,是接受美国主导的战后的贸易的新规则,也就是美国标准,不加入的,那就可能被边缘化。

       目前,加入TPP所得到的经济方面的回报,对日本是最小的,对韩国、对内地、对台湾、对香港都是负的。为什么是负的呢?原因很简单,加入TPP,一个自由贸易的协定,很大程度是让大西洋的国家、拉美的国家来分享东亚国家的奶酪,因此不管如何计算,我们的收益都是负的。2009年以后,中国走出去的周边环境,中国走出去的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大格局的变化,往往对中国的企业来讲,是最需要关注的。

       除此以外,也包括企业下一步走出去应该大力地发展中国在境外投资和经贸的合作平台,也包括中国的保税区和后来的综保区,是不是应该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在境外帮助相关企业建立七通一平的境外的经贸合作区,为中国企业落地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三个问题,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应当是哪里。张燕生说,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严峻。这个时候,首先就要求中国的企业应该用放大镜来看世界。什么叫用放大镜看世界呢?比如欧洲,我们会发现欧洲是有两个不同的欧洲,一个是陷入主权债困境的欧洲,一个是主权债的形势目前主权状况仍然良好的欧洲。因此即使欧洲经济可能会衰退,欧洲下一步会搞量化,欧洲的主权形势可能会弱化,但是欧洲对中国走出去而言仍然充满机遇。还有一个用放大镜看,我们会发现美国的51个州,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多地方都是热烈欢迎的。另外一个,就是新兴市场。我们会发现,整体看,发达国家的增长曲线是比较平缓,新兴市场的增长曲线是比较陡峭的,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资源的生产国和资源的消费国,投资的形势是不同的。资源的生产国的形势,在当前的经济困难中间,明显是增长比较快的地区,也包括制造的出口国和制造品的进口国的形势,也是很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选择新兴市场中未来增长前景最好的地区。除了这个以外,也就是下一步在当前的世界走出去。

       张燕生提出,他最担心的一个风险,就是贸易的摩擦,贸易的冲突和贸易的保护。也就是说,在当前走出去的环境中,西方的主要国家像美国和欧洲,目前主要是靠扩大出口,主要是推动再工业化战略。而再工业化战略,很大程度也是用保护的方式来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包括已经来华投资的欧美企业撤资回归本土,和本土周边的这样一些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密切关心目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一些变化。2012年还有一个风险,就是汇率法案可不可能会变成法律,会不会引发贸易战。

       最后一个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探索一个新模式。张燕生指出,这个新模式,是一个共享发展的新模式,也就是自己投资的时候,要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同时一定不要忘记给别人留一碗羹。因此,走出去,这个共享发展的新模式,也就是一定要包容性地走出去。一定要绿色地走出去,砍树不要忘记种树,开采资源,一定不要给它留下资源枯竭性的地区。盈利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给当地也创造就业和经济收益。也包括中国的走出去,应该是平衡性的走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一定要用行动证明,中国的企业、中国的资本不是新殖民主义,而是造福于世界,造福于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具有远见和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企业。

作者:杜建芳  责任编辑:Nicholas Zhou
服务网络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