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业总会调查显示一成珠三角港企打算转至东南亚等地
继近日阿迪达斯证实将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可能转迁东南亚后,中国制造商也开始把产能分向海外。凡客总裁陈年(微博)日前表示,一些大型工厂将产能外迁,到2015年左右留在中国的或许不足30%。
香港工业总会调查显示,15%的受访企业打算搬迁离开珠三角到外省和中西部地区的占15%;到东南亚或其它地方约占一成。
香港贸发局认为,随着中国转向生产高增值产品,厂家把部分低增值生产活动转移到其它亚洲新兴供应地,此举可视为区域生产链的延伸。中国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马小丽认为,简单的加工业外流有一定好处,这种流动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代工企业陆续外迁
继近日阿迪达斯证实将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可能转迁东南亚后,不少中国制造商也开始把产能分向海外。
凡客总裁陈年日前表示,他最近几次南下拜访制造企业,发现有些企业的未来布局正悄然发生变化:一个数万人的工厂,2015年左右会把百分之五十的产能都搬到越南去,百分之二十以上去印度或斯里兰卡,中国剩下不足30%。
事实上,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一直在陆续外迁。此前,已有涉及家电、电子、建材、玩具、食品等行业的数十家跨国公司关停或转移中国工厂。另外,从香港工业总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以及香港贸发局针对在内地的香港企业跟踪调查来看,近年来每年都有企业将部分产能转迁到国外。
香港工业总会今年5月在会员间进行的“珠三角港资企业现况与前景”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中表示会搬迁到外省和中西部地区的占15%;到东南亚或其它地方约占一成。
另外,香港厂商联合会今年3月针对珠三角会员企业做的最新调查显示,针对当前形势,分别有3 .3%和11.7%的响应企业表示会结束经营或者放弃生产业务而改为从事贸易,23.9%的企业将进行企业重组或合并;24.4%企业考虑将生产业务迁往其它地区,主要是广东省内的较偏远地区(占15 .0%)、其它内地省份(占5 .6%)以及东南亚国家(占5.0%)。
价格比较优势消减
从上述调查来看,制造商目前主要是将生产基地外迁,其主要动因是寻求更廉价的生产成本。相较之下,近年来中国制造包括劳动力、原材料等在内的成本不断攀升,且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
首先,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不断攀升。以制造业大省广东为例,根据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5月的最新调查,九成以上的受访公司都遇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其中,38.3%的企业表示短缺工人的比例在10%或以下,另有43.8%企业的缺工率在一至三成之间。如果按167家受访企业各自的缺工率及雇用工人数目作估计,则整体回应公司的短缺工人数目累计为29834人,占这些公司在珠三角之合共总员工数目的14.1%,平均每家企业短缺179名工人;虽然这两个数字均低于2010年调查所得的20.8%和197人,但高于去年的11.2%和117人,反映珠三角劳动力短缺问题仍然严峻。
同时,根据该会的调查,劳动力和原材料是珠三角企业生产成本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平均分别占25 .4%和52 .4%。在今年的调查中,91.7%的企业指劳动力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增长幅度平均为16 .4%。在原材料方面,表示有关成本上升的企业占72.8%,平均升幅为12.8%。
显然,中国制造的价格比较优势正在消减,内地生产商承受着异常沉重的压力。香港贸发局去年底以《“中国价格”一去不返?》为题发布报告指出,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多年累计升值,同时,内地工资自2009年起迅速攀升,截至去年底增幅约为20%。
中国制造加速升级
“对未能吸纳所有上涨成本的生产商来说,较高的出口价格可以发挥缓冲作用,让他们继续支持一段时间。”香港贸发局研究人员指出,“不过,在一个全球化的生产环境里,竞争极为激烈,即使是成本条件稍有转移,也可能导致中国的竞争状况改变。”
而且,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也促使制造商将部分生产外迁。香港贸发局研究人员分析,中国不再是美国普及特惠税制的受惠国,而欧盟普及特惠税制也把多种中国产品拒之门外。目前仍然享有普及特惠税制优惠(GSP)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孟加拉和柬埔寨,已成为更受欢迎的服装采购市场。
上述变化对中国制造究竟是祸是福?对此,中国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马小丽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如果是简单的加工业外流有一定好处,我国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环保高效的企业。这种流动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的调查来看,OEM (原设备生产)、ODM (原创设计生产)和OBM (原创品牌生产)占受访企业营业额的加权比重分别为53.3%、19.3%和27.3%。虽然OEM仍占主导地位,但OBM的重要性比两年前已有明显上升,反映越来越多的珠三角港商已开始发展自有品牌的业务。此外,打算采取防御性策略(例如结业、转营贸易、重组或合并)的企业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回落,预示了在珠三角产业重整的奏鸣曲中,升级换代和竞争力重塑的主旋律更加高歌猛进。
香港贸发局高级经济师黄醒彪分析,随着中国转向生产高增值产品,厂家把部分低增值生产活动转移到其它亚洲新兴供应地,此举可视为区域生产链的延伸。
黄醒彪分析,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更胜一筹。此外,与越南等地依赖进口不同,中国有不少发达的工业集群,上下游产品供应充裕,例如珠三角众多的紧密联系的批发市场,可充当不同生产商、零售商和客户之间的平台,减省其时间和成本。
香港贸发局指出,其他因素如供应链效率和产品安全等,也是比较不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国的出口表现,反映它在劳力密集制造领域仍有竞争优势,同时也能处理较高增值的工序。因此,内地进行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将决定生产力的增长幅度,长远有助抑制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